很多詞典裡都收錄了這個同。
《中國民間方言詞典》(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年是這樣解釋的:流勢,也作“流斯”。屈原《九歌·河伯》:“與女遊兮河之渲,流激紛兮將來下。”原用於形容水流迅速。今作馬上、立刻、飛快。如“他飯也不呷,撂下筷子流勢就走了。”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是這樣解釋的:流些,流時,副詞。連忙:“聽到咯個訊息,他流些跑來了”
有些南方小說家也各行其是地使用過這個詞,如周立波,在《山鄉鉅變》等作品中,經常用到“流水”,比如:“天下雨了,他流水喊人到場上去收谷。”
除了“流澌”已被古人註解為解凍冰塊,應暫時排除不論以外“流勢”、“流些”、“流時”、“流水”、“流逝”它們稍有差異,但都是表達同一個意思,即“馬上”。這些詞也應該產生於多水的南國,正如“馬上”又壞能產生於多馬的北國,大概是沒有疑問的。
流逝,表現了南國人對時間最早的感覺。“子在江上曰:逝者如斯夫。”他們發現無論是潺潺小溪,還是浩蕩大河,都一去不復返,流逝之際青年變成了老翁而綠草轉眼就枯黃,很自然有錯陰的緊迫感。流逝也許是緩慢的,但無論如何緩慢,對流逝的恐懼使人們必須用“流逝”這個詞來時時警戒後人,必須急匆匆地行動,給這個詞灌注一種緊張感。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