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年男人別名“漢子”,是較為普遍的情況。馬橋人更習慣把男人叫作“蠻子”、“蠻人”、“蠻人三家”。其中“三家”的來歷不可考。古代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語,其中“三戶”似乎並非特指男人。
明明是一個人,卻帶著“三家”的標記,承擔著“三家”的使命,這是不是楚地先人的傳統,也不得而知。我曾經有一個想象:如果一個人的血緣來自父母兩人,而父母的血緣又來自祖父母一輩的四人,祖父母的血緣又來自太祖父母一輩的八人……照此幾何級數往上推算,只須幾十代,全人類的巨大數目都可統括在先輩的範圍之內,都是每個人共同的祖先。“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美好願望,在這則簡單的運算裡完全不是虛言,竟有了生理學的可靠依據。從理論上說,每一個人都是全人類的後裔,每一個人身上都收聚和總結了全人類穿越了幾十代的遺傳因素。那麼一個人還是一個人嗎?還僅僅是一個人嗎?我在一篇文章裡說過:“個人”的概念是不完整的,每個人也是“群人”。我希望馬橋的“蠻人三家”中的“三”只是傳統中“多”的同義詞。這樣,“蠻人三家”就差不多是“群人”的別名,強調著個人的群類背景,也就暗合了我的奇想。
“蠻”字流行於南方,很長時間內是南人的統稱。有關的資料記載,春秋時代(公元前700年)有羅國,即羅家蠻。《左傳》說,“魯桓公十二年,楚師分涉於彭,羅人慾伐之。”算是最早的痕跡。羅人曾定居今天的湖北宜城縣西南,與西南方的巴國為鄰,後稱羅川城,見於《水經注》卷二八。羅家蠻又叫羅子國,曾以彭水為天然屏障,抗拒北方強敵,一見楚兵南渡,是不能不抵抗的,而且居然也取得過勝利。但楚羅大小懸殊,後者終非敵手。我們在《左傳》中看到,羅人後來兩次逃亡,第一次逃到枝江縣,就是歷史上“巴人”的發祥地;第二次是二十年左右以後的楚文王時代,再次逃到湘北,即現在的岳陽、平江、湘陰縣一帶。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