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為何遲遲不抗日
日本自甲午之戰後,即有侵華的野心。馬關條約不僅要求朝鮮獨立,以便日後的併吞,且要割取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補償賠款了事。此事至少說明兩項事實:其一,日本對中國確有領土野心;其二,帝國主義在華的均勢。俄、德、法三國並非有愛於吾華而干涉還遼,實因其本身的帝國主義利益,雅不欲日本來破壞在華之均勢也。但歐戰一起,列強忙於空前未見的大戰,全力投向歐洲,無暇東顧,不得不讓日本在遠東崛起,破壞均勢,日本對華侵略的步步高昇,乃是勢所必然,如幣原大借款、如二十一條、如山東問題,接踵而至。巴黎和會上提出的山東問題,證明列強所尊重的是強權而不是正義。中國與日本同屬戰勝國,卻要把山東的權益移轉給日本帝國主義。中國人民對此事的反應是強烈的,爆發了有名的“五四運動”。但在蓬蓬勃勃的情緒揮發之後,舉國上下並沒有把精神放在面對日本的侵略上,更沒有處心積慮來思考如何救國,仍然繼續內爭,打內戰,從軍閥混戰到革命軍的北伐,槍口一直是對內的。
北伐的勝利,至少有一部分要歸功於全中國人民對軍閥的厭惡——他們賣國、他們喜打內戰、他們欺壓老百姓。北伐勝利之後,創立了中華民國的第二共和,蔣介石時代的來臨。蔣介石及其國民黨雖以“民族主義者”自居,但他們對民族前途的考慮,並不比舊軍閥好,有時更壞。他們同樣地出賣國家利權、同樣地打內戰、同樣地欺壓老百姓!國民黨打內戰甚至打得更兇,先是一九二七年的血腥“清黨”,然後是一九二九年的“武漢事變”,用武力來消滅國民黨內的異己——李宗仁的第四集團軍。一九三O年的“中原大戰”,用更大的武力來消滅國民黨內的另兩個異己——馮玉樣的第二集團軍與閻錫山的第三集團軍。中原大戰的慘烈,對國家元氣的損傷,實為軍閥時代所未曾見。更由於中原大戰,蔣介石遊說張學良進關助陣,讓日帝有機可乘,導致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關東軍攻佔瀋陽的九一八事變。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