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一章 發跡以前 第二節 與日本士官無緣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蔣介石去日本之前,先於五六歲時在家延師啟蒙,後來又進私塾,讀四書五經,接受科舉式教育,並於一九O二年到縣城奉化應童子試,考中童子試以後,才能報考秀才。結果連童子試都未考取。黎東方於《蔣公介石序傳》中說:“他見到試場中種種不合理與腐敗的現象,下決心再也不去參加這種考試了”(頁十六),是明顯的曲筆。其實義和團之亂以後,一九O一年訂立“辛丑條約”,清廷有鑑於國恥與國禍之逼上眉睫,乃決心辦新式學堂,派送留學生出洋,並於一九O五年取消科舉考試。從此以後,再也沒有“這種考試”可以“參加”了。蔣介石不過是順從時尚,不再考試而進了新式學堂。進洋學堂是當時的新出路,並不一定表示要“追求革新精神”。

蔣介石於一九O三年進的洋學堂是奉化的鳳麓學堂,築有樓房教室與操場,大約有一百名學生,總教習(教長)姓竺名鏖祥,當過前清翰林。學堂的課程雖包括英文、算術等西學,但經史舊學仍佔很大的比重,幾乎是新瓶舊酒,引起學生們的不滿,蔣介石參與其中,並被推為代表向校方交涉,由於“情態激烈”,幾乎被開除學籍。“情態激烈”正符合蔣介石被同學取的綽號——“紅臉將軍”,動不動漲紅臉孔,與人吵架。此一事件很可能促使蔣介石於翌年轉學到同一縣城的龍津學堂。過了一年,再轉學到寧波的箭金學堂,不到一年又回到奉化的龍津學堂。龍津學堂有兩個日本教師,很可能在日本人的影響下,十九歲的蔣介石渴望到東洋去留學。留學在當時早已成為風潮,並不特殊。許多傳記作者認為,蔣介石到日本去是為了革命,並且說他於出洋前在寧波剪了辮子,託人送回溪口老家。這是事後聰明。請看張群的回憶: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