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的十七歲》黃嗎?——這是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個問題……
法國哲學教授讓呂克南希在《世界報》上曾經著文,說薩特是個\"古往今來從未出現過的兩面神:沒有一個哲學家象他那樣在文學海洋中游弋,也沒有一個文學家象他那樣大舉進行哲學操練;我們無法理解,邏輯思辯和形象推演,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竟然在同一支羽毛筆下毫無妨礙地非常清晰地表現出來。\"為什麼這麼評價薩特呢?因為薩特的小說《噁心》就是這樣一本邏輯思辨和形象推演完美合一的作品。即使你不懂什麼是存在主義,你也會被小說藝術的一“面”所吸引,那個瀰漫著哀愁和悲觀的空間,那份無奈和失落的時間,在空間和時間之中,一個人被置於絕望和窒息之中。
李敖在《北京法源寺》一書中,開始了自己“雙面神”的探索,這次新書《虛擬的十七歲》,便是一部自由主義哲學觀和小說演繹融合的“雙面”作品。和薩特的《噁心》一樣,李敖的《虛擬的十七歲》,也在力圖將哲學思辨艱難的融合進文藝小說裡面,哲學的邏輯思維,文學的形象思維,為哲學而文學,這是一個辛苦事!
當然,李敖不是薩特,《虛擬的十七歲》也不是《噁心》。薩特在《噁心》裡面,選取了個人生活的瑣碎和平庸的角度來入手,在《噁心》裡面,薩特營造了一個讓人幾乎窒息的普通人無聊,瑣碎,庸常的環境,而在《虛擬的十七歲》裡面呢,李敖選擇了“xing”這個角度,xing和哲學,首尾兩端,但是,李敖倒是可以邊“xing”邊思辨,趣味盎然。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