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位大學生來找我,說要討論《二十四孝》的問題,我吃了一驚。1949年才七歲的我,生長在紅旗下,沒有念過舊式私塾,後來又經歷了一波洶過一波的政治運動,到24歲時更趕上了文化大革命,被席捲於"破四舊"的狂飆之中。那以前,沒讀過也從未想去讀《二十四孝》,直到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我才頭一回讀到過完整的《二十四孝》。我青年時代對《二十四孝》的瞭解,是透過魯迅先生的著作,他那《朝花夕拾》的集子裡,有一篇是專門抨擊《二十四孝》的,但他那文章裡並沒把二十四個宣諭孝道的故事引用完全,所以我在很長時間裡一直不知道那全部的孝子究竟都是哪些人、做了哪些事。
來找我的大學生當然也讀過魯迅的那篇文章。他對我說:"魯迅先生那個時代寫那樣的文章,可以理解。但那文章是片面的……"我強耐著性子聽他把話講完。據他說,魯迅先生最反感的兩例,"郭巨埋兒"確實是百分之一百的糟粕,哪有為了儲存老的消滅小的這樣的道理?不要說人類,就是一般生物,為了種的遺傳,總是要舍老扶小的。另一例,"老萊子娛親",魯迅先生也指出,最早《太平御覽》所引的記載,是說他"常著斑斕之衣,為親取飲,上堂腳跌,恐傷父母之心,僵仆為嬰兒啼",這雖多少有些肉麻,但事情的本質是隨機應變,似乎也不必對之深惡痛絕。後來元代郭居敬編寫《二十四孝》,將其發揮為"詐跌仆地",魯迅先生因此才痛斥道:"無論孝順,無論忤逆,小孩子多不願詐作……道學先生以為他白璧無瑕時,他卻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另外,宣揚迷信的"哭竹生筍"和"臥冰求鯉",也遭到魯迅先生的抨擊嘲諷。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