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約鋰硫電池技術的諸多技術難題中,最難搞定的可能便要數穿梭效應了。
所謂穿梭效應便是指在充放電過程中,正極產生的多硫化物(Li2Sx)中間體,會溶解到電解液中,並穿過隔膜向負極擴散,最終與負極的金屬鋰直接接觸。
當初為了搶先攻克鋰硫電池技術,搶在埃克森美孚的前面完成專利佈局,算是肩負著華國新能源產業未來的陸舟,在這個專案上和鋰電池領域的大牛斯坦利教授展開了一場隔空較量。
而當時的斯坦利教授,在埃克森美孚的支援下,也是用了一個極其不光彩的手段,收買了他名下的薩羅特研究所的一名助理,偷走了他交給薩羅特教授去研究的籠狀碳分子模型。
不過也多虧了這一出烏龍。
斯坦利教授不但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更是歪打正著地替陸舟完成了【解析改性PDMS薄膜下方的碳奈米小球】的系統任務,幫他將材料學等級升到了LV4,也間接幫助他衝擊了一波諾獎級成果的研究瓶頸……
說來慚愧,這麼多年了,陸舟一個感謝的電話都沒有給這位慷慨的老教授打過,還挺過意不去的。
而此時此刻捏在他手中的那支試管裡裝著的黑色粉末,正是斯坦利教授研究出來的籠狀碳分子,也就是那個殘骸一號上發現的那些碳奈米小球。
楊旭:“這是……”
“一種用來搬運氧分子的籠狀碳分子,雖然我更願意稱它為碳奈米小球。”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