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計算材料學的計算,不是憑空而來。
即便是陸舟,也不可能僅僅憑藉一紙一筆,算出鋰空氣電池的分子交換膜該用什麼材料。
運用計算材料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正確姿勢,應該是透過實驗問題發現其中一個可行的切入點,並對此建立數學模型,然後藉助計算機的強大運算力,從納觀、微觀、介觀等多尺度研究各分子的運動情況,進而推算出研究物件的宏觀效能。
所幸的是,楊旭他們積累的資料已經足夠多了。
再結合殘骸一號上帶給他的啟發,相當於已經知道一部分答案,再利用手中的實驗資料,去推算剩下的70%的答案。
這樣一來,他面對這個問題的難度,其實已經比其他人低了不少。
全神貫注地將注意力集中在了當前的問題上,陸舟一邊一絲不苟地透過電腦檢索著資料庫中儲存的實驗資料,一邊將這些資料轉化成數學的語言,用計算材料學的理論,將這些支離破碎的線索編織成一道張開的大網。
一切都進行的如此順利。
就如同呼吸一樣輕鬆。
雖然自從可控聚變工程之後,他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從事材料學的研究了,但這些東西對他來說卻不算陌生。
畢竟電化學介面結構的理論模型這套風靡整個理論化學界與材料學界的理論,本身就是他做出來的。
而也正是這套理論,讓他獲得了霍夫曼獎章和諾貝爾化學獎。
倒不是他吹牛逼,如果連他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的話,這個世界上恐怕也沒有人能夠解決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