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連著開了幾天的會,而這幾天的時間裡,陸舟也沒有閒著,在潘院士的引薦下,見了不少國內從事可控核聚變方向研究的學者。
嚴格意義上來講,國內高校並沒有可控核聚變這門專業。
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大牛,大多數等離子體物理方向的教授,或者核工程方面的工程師。
國內的情況和普林斯頓不同,對於仿星器的研究基本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在PPPL研究所的時候,陸舟想要拉出一支研究團隊來,可以很輕鬆地做到。
然而現在,他也只能藉助潘院士在這一領域的人脈,東拼西湊地物色人才。
當然,除了人才之外,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問題必須解決。
現在米有了,廚師也準備了,唯一還缺的,便是一口炒菜的鍋。
將一份整理好的名單交到了陸舟的手中,潘院士開口說道:“你打算搞仿星器方面的研究,咱光有人手和經費也不夠,首先還得搞臺仿星器才行。這個問題比你說的那些都關鍵,你打算怎麼解決?”
全世界正在執行中的仿星器只有八臺,這其中還算上了湳華大學從澳大利亞弄來的H1—Heliac。至於華國與日國合建的那臺傳說中國內“第一臺準環對稱仿星器”,去年才剛籤協議,等專案落地還得等幾年。
華國等得起,世界等得起,畢竟可控核聚變本身便是百年大計。
然而陸舟等不起。
如果無法在2025年前實現“DEMO”示範堆的成功點火,對於“聚變之光”的任務鏈便算是失敗了。雖然根據系統一貫佛系的原則,不存在讓他把已經得到的經驗吐出來的說法,但最終完成任務鏈的獎勵,毫無疑問就與他說再見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