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能解決可控核聚變的問題,一棟研究所還真不算什麼,甚至是更誇張一點地待遇都是可以考慮的。
畢竟華國是一個善於變通的國家,而國際尖端人才的引進永遠是人才工作的重點之一。
且不去管國內學術界的反應。
隨著距離十月越來越近,因為陸舟這個名字而頭疼的不只是物理學界,遠在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化學獎評審委員會,同樣也在為這個名字而頭疼著。
瑞典皇家科學院,位於研究院大樓環境清幽的一角。
剛剛結束一場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內部會議的奧洛夫·拉姆斯特倫,正坐在辦公桌前,看著手中的論文。
“物理?你涉獵的範圍可真廣泛。”看了眼同僚手中的論文,同樣剛剛參加了會議的彼得·布熱津斯基教授眉毛抬了抬,饒有興趣道。
“我並沒有在研究物理,只是這篇論文最近好像在物理學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我聽到好幾個教授都在討論,於是就找認識的熟人幫忙弄了一份過來瞧瞧。”
對於論文中羅列的數學公式,奧洛夫肯定是看不懂的,畢竟專業不對口。
但這並不妨礙他結合手邊的《物理學評論快報》,參考專業人士的點評,理解這篇論文究竟出色在哪裡,或者說究竟解決了哪個困擾物理學界多年的問題。
彼得盯著論文看了一會兒,用不確定的聲音問:“陸舟?”
“沒錯,就是這個讓人頭疼的傢伙,”停頓了片刻,奧洛夫用開玩笑的語氣繼續說道,“說不準明年我們還能在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提名上看到他。”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