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2)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1〕此處“小說”應為“戲曲”。

〔2〕胡適在其《西遊記考證》中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又說:“我依著鋼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記事詩《拉麻傳》裡尋得一個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齊天大聖的背影了”(見《胡適文存》二集)。鋼和泰,沙俄時代貴族,十月革命後曾來中國,在北京大學教古印度宗教學和梵文。

〔3〕“紅線,明梁辰魚曾作雜劇《紅線女》。“紅拂”、明張鳳翼曾作傳奇《紅拂記》。“虯髯”,明凌濛初曾作雜劇《虯髯翁》。

第四講宋人之“說話”及其影響

上次講過:傳奇小說,到唐亡時就絕了。至宋朝,雖然也有作傳奇的,但就大不相同。因為唐人大抵描寫時事;而宋人則極多講古事。唐人小說少教訓;而宋則多教訓。大概唐時講話自由些,雖寫時事,不至於得禍;而宋時則諱忌漸多,所以文人便設法迴避,去講古事。加以宋時理學極盛一時,因之把小說也多理學化了,以為小說非含有教訓,便不足道。但文藝之所以為文藝,並不貴在教訓,若把小說變成修身教科書,還說什麼文藝。宋人雖然還作傳奇,而我說傳奇是絕了,也就是這意思。然宋之士大夫,對於小說之功勞,乃在編《太平廣記》一書。此書是蒐集自漢至宋初的瑣語小說,共五百卷,亦可謂集小說之大成。不過這也並非他們自動的,乃是政府召集他們做的。因為在宋初,天下統一,國內太平,因招海內名士,厚其廩餼,使他們修書,當時成就了《文苑英華》,《太平御覽》和《太平廣記》。此在政府的目的,不過利用這事業,收養名人,以圖減其對於政治上之反動而已,固未嘗有意於文藝;但在無意中,卻替我們留下了古小說的林藪來。至於創作一方面,則宋之士大夫實在並沒有什麼貢獻。但其時社會上卻另有一種平民底小說,代之而興了。這類作品,不但體裁不同,文章上也起了改革,用的是白話,所以實在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因為當時一般士大夫,雖然都講理學,鄙視小說,而一般人民,是仍要娛樂的;平民的小說之起來,正是無足怪訝的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