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起於隋唐,完善於大宋。大宋科舉有四個特點。
其一是糊名制度的確立,就是把考生所填寫的姓名、籍貫等一切可能作弊的資料資訊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閱卷官無法得知每張卷子是誰的。
其二是考試時間的最終確立。唐朝每年一考,國家動用的財力、物力、人力可想而知。宋朝自英宗時期的治平二年(1065),定為三年一大比。
其三是文風的轉變。嘉祐二年,歐陽修知貢舉。他一向厭惡無病呻吟的程式化文章,當他取得了絕對話語權時,將延續了百年的程文考卷全部黜落,所取文章,都是言之有物論之成理的“古文”。
其四是考試內容和科目的轉變。宋朝前期的拿手絕活兒還是詩、賦、論,前兩項更是絕活兒中的絕活兒,那是要按照韻書去寫的,一旦出韻,再好的文章也是零分。考試內容的改變是王安石變法的後果之一。他給神宗上書說:今後的考試只考經義,不必再考詩、賦。理由是:一個人從小寫詩作賦,熟知音韻,對聖人之言卻知之甚少,一旦當了官兒,怎麼可能懂得治國理民?由此開始,後世科舉不再考詩、賦而專考經義。
這麼多年的操作之後,大宋的科舉已經非常成熟,吳潛作為名義上的科舉考試總負責人,實際上不管什麼具體事務。年輕的趙太尉透過制度表達了他對於大宋士人的態度之後,吳潛的心情就很不好。就在他愁眉苦臉之時,隨從突然跑進來說道:“揚州府文知州來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