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追求思想性的武俠小說家——否定“快意恩仇”、任性殺戮的觀念——小說界以平等開放態度處理中華各族關係的第一人——糾正黑白分明的正邪二分法,以是否“愛護百姓”為新尺度——揭示權力的腐蝕作用——滲透著個性解放與人格獨立精神——銳利的針對現實的批判鋒芒——用現代心理學觀念剖析、塑造人物形象
武俠小說誕生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作為封閉的農業社會的產物,眾多武俠小說在褒揚俠義精神的同時,也留下了諸如熱衷仕途、嫉仇嗜殺、迷信果報乃至奴才意識之類特殊印記。“五四”以來的新文學家,像茅盾、鄭振鋒、翟秋白,都從武俠小說的圈外寫過嚴厲批評(卻也不無偏頗)的文章,寄託了對這類文學加以改造的願望。
五十年代出現的梁羽生、金庸、古龍等新派武俠小說家,則可以說進入到圈內對這類作品進行了改造。他們運用西方近代文學和中國五四新文學的經驗,在保持武俠小說傳統型範的同時,透過自己的藝術筆墨,體現出現代人應有的時代意識,成功地實現了武俠小說從思想到藝術的多方面革新,使作品呈現出許多嶄新的質素。金庸作品尤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金庸是一位自覺追求思想性的武俠小說家,他自己說過:“武俠小說本身是娛樂性的東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點人生哲理或個人的思想,透過小說可以表現一些自己對社會的看法。”①金庸作品中的現代意識,便是作者對傳統武俠小說一系列觀念實行變革、改造的體現,也是新派武俠小說之所以為“新”的重要標誌。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