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軲轆老頭,自幼給地主家當豬倌,沒進過學堂,所以只有小名,沒有大號。他的小名就叫軲轆,又生得鬼頭蛤蟆眼兒,比個頭一般高、年齡一般大的小夥伴們花活多,眨巴眼兒就是一個主意,小夥伴們都管他叫花軲轆。運河灘有句俗諺:人不得外號不發家。小夥伴送他這個外號,他不但一點不惱,而且十分得意。這個外號一直叫到他三十歲,才有所變化;那一年正是土改以後,民主政府頒發土地證,小名兒落到土地證上,工作隊隊長吳鉤覺得有失莊嚴,咬文嚼字了半天,軲轆來軲轆去,忽然靈機一動,把軲轆改成國祿,諧音而另有新意,就像北京城裡,把狗尾巴衚衕改成高義伯衚衕。不過,楊國祿這個大號,後來也很少使用,只在戶口本、選民證和工分手冊上,端端正正寫上這三個字;魚菱村的大人小孩,面前背後還是管他叫花軲轆,只不過小字輩在花軲轆之後,加上大叔、大伯、爺爺之類的稱呼,也不能算是不夠尊敬。
這些年,風風雨雨,魚菱村也氣候多變,花軲轆老頭不但沒有傷筋動骨,脫皮掉肉,而且逢凶化吉,腳步老是走在鼓點上;這全靠他見風使舵,隨機應變,一看此路不通,趕快撥馬回頭轉彎子。
有一首民歌,從黑龍江唱到北京,有線廣播的大嗽叭,一天放三遍;花軲轆老頭沾耳朵一聽,就學會了兩句,唱得很有韻味: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