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發生了西安事變。
汪精衛在去年十一月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時被刺,然後出國,政權的鬥爭,也就是決定這個國家將被什麼力量統一,並且象徵的鬥爭,告了段落。學生運動底怒潮繼續到一九三六年秋天,接著是七君子案件。覺醒了的人們,失去了故鄉的人們,以及悲憤祖國的人們,對政府所要求的,是抵抗侵略者。這個強大的要求促成了在政治關係上頗為複雜的西安事變。
南京市民們,在汪精衛被刺時憐憫過;在藏本事件時慌亂過;在學生們衝破了無數的防線來到戒嚴的南京時悲哀過——他們覺得和平是不可企望了。但在根底上,他們依然消沉,對學生運動和汪精衛被刺同樣的淡漠。
而在這一連串的鬥爭裡,南京找到了可以依託的人物;中國底公民們,找到了他們底“領袖”。因此,西安事變,是在南京造成了空前的政治性的緊張。
蔣家底人們,忙碌著蔣秀菊底訂婚;在訂婚的早晨,傳出了西安事變底訊息。
對於蔣秀菊,如人們所常常經歷的,那個被朦朧地期待著的、並且驕傲地防禦著的東西突然地到來了,於是一切都清楚明白了。“是的,我都想過了,應該是這樣。”蔣秀菊想,走進了訂婚底禮堂。
蔣秀菊在夏季畢業。畢業前後,她常常和朋友們到金陵大學去,在唱歌和基督教底講習裡,認識了一個神學學生。於是,那種憂鬱病,那種幻想,便來襲擊了;於是她便常常一個人去唱歌了。而且因為畢業後無處可去,她便跋徨起來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