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輯四 思路 第11節 清清楚楚的個人,在群眾裡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國際知名的德國漢學家WolfgangBauer今年去世時,執德國輿論牛耳的《法蘭克福匯報》發了一篇文章。作者說:Bauer的傑出成就在於他能夠將他所研究的中國人看成個人,而不是一個面貌模糊的群眾集體。

這樣一個在歐洲人眼中理所當然的評語,我讀起來,卻像吃飯時咬到石頭一樣,感覺怪異。

假設北京大學的李教授過世了而中文報紙寫著:李教授是個德國研究專家,他的傑出成就在於他能夠將他所研究的德國人看成個人,而不是一個面貌模糊的群眾集體;我相信許多歐洲人要大吃一驚,不以為然,心裡想著:這怎麼值得一提?我們德國人、英國人、法國人當然都是性格分明的個人,除此之外,還能是什麼?

這種反差充分披露歐洲人的雙重標準。最荒謬的是歐洲人自覺對“個人主義”這個東西有專利權,使他們有別於伊斯蘭教民族,有別於中國人,有別於整個非西方社會,好像“個人主義”含有一套固定標準,放諸四海皆準。中國人是個“面貌模糊的群眾集體”,這個印象大概在“文革”期間更加強了:中國人不分男女,全穿著一樣的藍布衣,被稱為“藍螞蟻”,唱著一樣的歌曲,笑著一樣的微笑。歐洲人不會想到,在別人眼中,他們看起來也相當“集體”:德國人都在車窗上擺個毛茸茸的玩具動物,英國女人在某一年冬天全穿上黑色的皮夾克,荷蘭人的廚房裡全掛著白色的半截的蕾絲窗紗。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