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蓀吾兄:憶自迪寄奉一信,忽又半載。頃得讀《文學月報》第5號,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兄等之努力,殊為欽佩。而於《文藝的民族形式問題》特輯,尤感興趣。光未然之長文及座談會諸公之高論,大部分皆與鄙見相合。以群兄之見解,弟尤有同感。蓋據弟見聞所及而言“民族形式”之前途,可能有錯誤之傾向發生而滋長,——此即強調了舊形式在民族形式上之比重,而以今日民族形式之提出,視為五四新文藝運動之否定,從而流於褊狹的“自力更生”主義;此其一。或者,又以為新文藝之不能深入大眾,主要在於形式,而不知內容亦與有關;中國大眾文化水準之低無可諱言,而在生活重壓之下,凡非與其切身的生活問題有直接關係者,大眾是不感興趣的,是故昔在提出“大眾化”之時,就已再三指出,“要向大眾學習”,—-即要了解大眾以何者為生命攸關,非爭不可;大眾之瞭解一事物,乃透過物質的關係,而非精神的(從具體的行動,而非從抽象的說理),等等一切,然後寫成的作品,能為大眾所接受也。不然,《紅樓夢》、《儒林外史》,是舊形式之佼佼者;然而有幾許大眾對之有興趣耶?今日言民族形式,倘拘執於問題之表面,而誤以為形式是大眾所熟悉,內容便無論怎樣都行,則亦不免背謬;此其二。以上二者,已頗有人論及,但尚嫌棄聲浪不高,易為一般青年作家所忽略。蓋欲吸收世界文藝之精華及向大眾學習,其事甚難;而欲“學習”舊形式,並作換面改形式之所謂“揚棄”,則似頗易為力耳。平心言之,單純之“舊瓶新酒”論,固已受多方面之駁難,然鄙見以為倘能真正做到在舊瓶子裡裝進了大眾所喜愛的新酒,既易上口,又於衛生有益,則瓶雖舊,在今天還是比半新不舊的瓶子裝進了酸酒好得多了。但此非即說不必再努力創造民族形式之謂。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