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聖旨到!請壽王上前聽封!”
聽到這話,李曄當即上前,立於宣旨太監身前,微微鞠躬。其身後裴榮、劉麒、李洪等人分別而立,顯然也很好奇怎會有聖旨前來,而且還是來軍中宣旨,難道要打仗不成。
“臣接旨!”
看見李曄如此客氣,劉季述也微微點頭,然後從旁邊的錦盒中拿出一份聖旨,便開始宣讀。
雖然聖旨寫的有些文縐縐,不過大致內容眾人還是聽懂了。
大致就是封壽王李曄為招討使,負責指揮西川軍和天策軍,前往蜀州平叛。招討使並不是常設職務,一般是戰時臨時設定,一般以大臣、將帥或地方行政長官兼任,掌鎮壓人民起義及招降討叛,軍中急事不及奏報,可便宜行事,兵罷即撤。
在戰事未完期間,招討使的權力很大。只是眾人沒有想到,居然會讓李曄這個年幼的親王擔任招討使,負責平叛。
“欽此!”
劉季述那尖細的聲音把最後兩個字刻意拉長說完後,便意味著聖旨宣讀完畢。李曄高喊領旨謝恩,雙手接過聖旨,劉季述便露出笑容對李曄說道,“恭喜壽王,陛下如此重視壽王,望壽王不要辜負聖恩。”
“劉公公舟車勞頓,請入營中歇息片刻。”眼前這個劉季述可不是什麼好東西,歷史上對方可是在自己當上皇帝后發動兵變,囚禁並廢掉自己的皇帝之位。不過這個時候,劉季述才剛剛嶄露頭角,在宦官中連第一層次的都算不上,只是李儇身邊的一個太監而已。
雖然李曄不喜對方,但也不會把內心的真實想法透露出來。
“壽王不必了,咱家還要回宮中覆命,就不打攪殿下了。陛下對於平叛一事很上心,讓咱家告訴殿下一聲,希望早日出兵,解蜀州之圍,平定叛亂。”劉季述笑著拒絕了李曄。
“既然劉公公有事,那小王就不強留劉公公了。張威,代本王送劉公公一程!”李曄對一旁的張威吩咐道。
“是,殿下!”
張威跟李曄的時間也不短了,知道對於這樣的傳旨太監怎麼做。給點錢財肯定是免不了的,更別說劉季述還是李儇身邊的太監,肯定不能怠慢,不說讓其在李儇身邊幫其說好話,但也不能說壞話不是。
待劉季述走後,看見身邊的一眾手下還沒有反應過來,李曄便吩咐道,“傳令下去,軍中校尉以上軍官,速來議事廳,本王有要事吩咐。”
。。。。。。
“壽王到!”
議事廳,自然就是商量軍務的地方,由於校尉以上的軍官都要參加,所以人比較多,所以便在寬敞的議事廳。壽王府典軍趙雄小跑了幾步,來到議事廳入口,大聲喊道。其實這種事應該交給張威,不過張威畢竟是太監,那尖細的聲音,在軍中並不好用。
聲音剛落,一身戎裝的李曄踏入議事廳,看著裡面的眾人,詢問道,“都到齊了嗎?”
雖然這是軍中,不過也有文武之分,文人站在左邊,武將站在右邊,涇渭分明。文人自然是以裴榮為首,下面則是各級文職官員,李英旭赫然也在其中,因為武學堂的教官都有品級;武將方面則不同,劉麒和李洪都是中郎將,在軍中都有自己的親信。
看見李曄進來後,眾人紛紛行禮高呼,“參見殿下!”
李曄來到上首,坐在那高於眾人所站地面一尺有餘的一張木椅上,揮手示意,“都坐吧!”
看到在場的這些人,李曄也有些自豪,這些都是自己的班底,有了他們,自己就有了問鼎那寶座的可能,也能征戰這猶如亂世一般的晚唐。
李曄此時的班底雖然不算雄厚,不過也算是初具規模,由於沒有擴編,這些面孔他也都不陌生。
軍中文職官吏這邊,隱隱以裴榮為首,這個李曄也知道,不過也默認了這個現狀,短時間的平衡問題還不該他去考慮,那是以後的時候。除了裴榮,還有其他一些人,例如判官徐世仁、倉曹參軍事李泌等人。其中李泌還是出自隴西李氏,不過是很偏的那種,這也說明李曄對世家很反感,但短時間也不得不用世家的人,因為寒門出身的比例的確少了點。
武將這邊,在李曄的刻意之下,主要分為了兩派,自然是以兩個中郎將為首。除了李洪和劉麒二人,剩下的五個都頭中,劉奎不說,那是騎兵都的都頭,同時也是天策軍最為強大的一支部隊,一千餘騎兵在蜀地也算是少見;其他的四個都頭,分別是出自孫氏族人的孫家孟,劉麒親信、原牙兵出身的袁志青,原鎮將出身的歐陽靖,原王府親兵出身的彭鶴。
五個都頭這邊就能代表目前武將中的勢力。
雖然李洪、彭鶴和劉奎之前都是王府親兵出身,但劉奎並不是跟隨李曄從長安到成都那十人之一,所以在親兵這一派中,劉奎算是另類。
同樣,作為李曄岳丈的劉麒,其真正的親信只有袁志青。孫家孟雖然之前也是他的部下,但其是孫氏族人,現在孫府跟劉府的關係屬於面和心不和。
剩下一個就是歐陽靖。他是最沒存在感的,不過倒是低調,也沒參與李洪和劉麒這兩派的爭鬥中,悶聲坐著自己的事。
雖然裴榮、李洪和彭鶴都是跟隨李曄從長安到成都的老人,但在李曄看來,這些都是老人,因為即便是前三人,對李曄而言也就早跟隨自己幾個月而已。
在李曄眼中,新人是武學堂畢業的那些人,不過現在武學堂第一批還未正式畢業。李曄最看重的,其實是武學堂畢業的人,他是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寄託在武學堂身上,然後實現自己的一些理念,不過短時間武學堂,無法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但他相信只要幾年過去,這個情況會慢慢改變。
“諸位中,有本王的王府出來的,也有本王妻妾的族人,也有當初從牙兵、縣鎮兵出來的。本王看了一下,你們中間並沒有新加入的人。
本王不管你們之前是什麼身份,跟本王有什麼關係,但本王希望你們忘記之前的身份,現在你們只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天策軍的一員,同時也是本王的部下。
就在剛才,陛下已經下旨,任命本王為招討使,率領天策軍和西川軍去解救蜀州並平定叛亂。天策軍成立已經一年有餘,但是卻未曾上過戰場,在本王看來,一支沒有上過戰場的軍隊,即便是訓練再苦、裝備再好,那都沒用。
本王需要的是一支可能跟隨本王南征北戰,為這大唐平定各方叛亂,收復失地的軍隊,而不是一支看門的散兵遊勇。”
裴榮、李洪和劉麒三人之前就已經知道,但是其他人卻不知道這個事。聽到這個訊息,五個都頭和西面的二十五個校尉,大多都很激動,軍人靠什麼晉升,靠的是軍功,不打仗,哪來的軍功?
他們這一年的訓練有多苦,只有他們自己知道,雖然聽說叛軍人多勢眾,但他們並沒有害怕,而是激動。那種叛軍,並不是軍隊叛亂,而是民眾暴亂,雖然人多,但其實就是烏合之眾,只要不犯低階錯誤,他們就不信裝備精良的他們,打不過叛軍。所以在他們看來,那幾萬叛軍,不是叛軍,而是幾萬軍功。
“對於我們天策軍,神策軍和西川軍,一直瞧不起我們,認為我們打不了仗,在朝堂上,本王已經向陛下立過軍令狀,所以希望諸位能認真對待。
時間很緊,三天內,天策軍必須全部開拔!”
“敢問殿下,武學堂的學生怎麼辦?會不會隨軍作戰?”一個突兀的聲音在李曄話音剛落,便在議事廳響起,眾人頓時很好奇,何人膽子這麼大。<!--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