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並沒有許多藏書。八十年代初的學生也沒有那麼多的課外讀物。因此,當智力發育強烈需要營養的時候,我所能選擇的,只能是父親小書架上的《青年自學從書》之《魯迅雜文選》以及《魯迅小說詩歌散文選》。這幾本土紅色封面的小冊子是“按照毛主席關於‘要關懷青年一代的成長’的教導,為了適應廣大下鄉上山知識青年自學的需要”而於一九七三年五月編輯出版的。初中一年級的時候,這兩本書我已經讀得滾瓜爛熟。作為初一學生,我不但從註解中知道了顧頡剛患有口吃,知道了陳西瀅是魯迅的死敵,甚至還知道了李四光也曾與魯迅勢不兩立,曾經想把魯迅“投畀豺虎”。當然,這些並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我的初一年級作文裡,已經明顯出現了“魯迅腔”。到現在,我還保留著一本初一時的作文字。裡面充斥著“確乎”“然而”“大抵”“而已”,甚至有的篇末,還模仿魯迅,對某種現象來一首仿太白的絕句“以諷之”。而更重要的是,因為閱讀魯迅,我建立起了對“國民性”這一話題的持久不衰的興趣。
成年之後的我常常會陷入自省。當然,一般是在我和這個世界發生摩擦之後。說“摩擦”也許不太合適,因為“我”和“世界”太不對等了。我再堅硬、再尖刻,在渾然巨大的“這個世界”身上也“摩擦”不下什麼痕跡。而“這個世界”一旦不經意地“摩擦”我一下,就有可能讓我傷筋動骨,至少也要齜牙咧嘴。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