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三編 中國國民性改造史 第十七章 胡適的改良國民性思路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正如上一節所提到的,在五四以前,胡適對國民性問題的看法與魯迅等人幾乎完全一致。胡適早年在國民性問題上也深受梁啟超影響。他後來回憶說:“我個人受了梁先生無窮的恩惠……第一是他的《新民說》。”所以青年時代他談到國民性時,其語調與梁啟超、魯迅並無二致。他說,“無論帝制也罷,共和也罷,沒有這個必須的先決條件,都不能救中國。”

然而,胡適很快意識到“國民性決定論”存在重大問題:先訓練好國民性,再進行民主政治建設,就好比要求先拿到駕照,然後才允許觸碰汽車。問題是,如果不先上車,怎麼能學會開車呢?從晚清開始,執政者就一再以“沒駕照”為由,拒絕民眾登上民主政治這輛新式汽車:慈禧以民智未開為由拖延立憲,袁世凱以民心思舊為由恢復帝制,吳佩孚更說,因為民眾“組織未備,鍛鍊未成”,所以中國只能沿用老路,繼續獨裁。隨著對制度與國民性問題思考的深入,胡適的思路發生了轉折。他開始由“國民性決定論”轉向“制度先行”論。也就是說,他認為“國民性”不再是民主政治的先決條件,相反,只有先建立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才可能訓練出合格的新國民。

胡適認為,民主制度具有製造良好公民的效力,因為民主政治運作,本身就是一個啟蒙和教育的過程。這種啟蒙和教育,比單純的宣傳更有效。就好比跳進水裡學習,比坐在岸上讀游泳手冊有效得多;坐上汽車操作,也比背下整本《汽車結構與原理》有用得多。胡適說,“民治的制度是一種最普遍的教育制度”,他說:“人民只有在民治制度之下才能得到政治上的訓練,才能變成好公民。反轉來說,人民如果沒有執行政治的權利,永不能得到那種相當的政治訓練,永沒有做好公民的機會。”他還說:“民治制度最先進的國家也不是生來就有良好公民的;英國今日的民治也是制度慢慢地訓練出來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