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中央政府的衙門,有個演變的過程,按道理,制度的轉換是新的淘汰舊的,但實際上並不完全如此。比如秦漢之制,三公九卿,後來三公逐漸廢了,變成三省六部,但作為九卿遺蹟的各個監、寺卻依舊存在。直到清朝,還保留太常寺、太僕寺、光祿寺、鴻臚寺和太子詹事府,基本上都無事可做。清朝不預立太子,太子詹事府根本沒有意義,但也保留,說是要留著一些四、五品的官職,作為翰林升遷之用。
按道理說,六部都是有事可幹的,明清由於沒有宰相,六部的權力比前朝還要大些。但是,自打1860年朝廷被洋人逼著設定了一個總理衙門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原來洋人只是要清廷設一個外交部,因為他們不願意按清朝的規矩跟禮部打交道,因為那意味著他們就成了清朝的藩屬。但總理衙門設定之後,把所有跟洋人洋務沾邊的事都管了。隨著洋務運動的推進,這樣的事越來越多,都給總理衙門管,等於是侵越了六部的職權。開始的時候,六部不知道怎樣跟洋人打交道,樂於放手,但放著放著就發現事情糟了,好多自己固有的職權領域都被人家踐踏了,自己又無可奈何。其中,工部的職權被侵越得最為嚴重。這是自然,因為工部管的就是各項工程,而洋務的大頭就是工程。按道理,無論是開辦國營廠礦還是修建艦船,都該是工部的傳統職權,現在由於洋務的關係,基本上跟工部沒關係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