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是記載孫武的兵學思想的古代經典,共13篇,約六千字。孫武是春秋末期人,由齊入吳,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他的出生年代據推算是在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540年之間。由於《孫子兵法》的很多內容帶有戰國時代的特徵,所以有的學者認為《孫子兵法》有可能是完成於戰國中期,它記錄“孫子學派”的軍事思想,這個學派的創始人則是孫武。
據統計,中國古代兵書,從先秦到清代,有三千多種。在所有的兵書中,最高的經典是《孫子兵法》。它最有戰略高度,最有哲學色彩,最側重運用之妙,最為後代兵家所重視,誠如《四庫全書總目》所說,它是“百代談兵之祖”。
充滿智慧的戰略思想
《孫子兵法》的戰略思想十分豐富,充滿智慧。我們舉出其中幾條來說一說。
第一,先計而後戰。
用兵之前,要在廟堂之上對敵我雙方的各種因素進行比較研究,這就是“計”。這種“計”,主要要考慮五個方面:道、天、地、將、法。孫子說:“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首先是“道”。道是民心向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就是“人和”。接下去是“天”、“地”。“天”主要指時令,寒熱二氣的消長。“地”指地勢的遠近、險易、廣狹、高下,同時還要講戰勢的“死地”(危險地帶)和“生地”(安全地帶)。再接下去是“將”、“法”。“法”是管理軍隊的“法”。“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這些都屬於“法”。孫子說的這五個方面,屬於19世紀德國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說的“戰略要素”。判斷戰鬥力的強與弱,決定某一場戰爭可以打還是不可以打,預測打的後果是什麼,不能單獨看其中一種或兩種戰略要素,而要看所有這些要素的強弱及其組合狀況。這體現出孫子思想的整體性思維的特點。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