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琅邪王氏南遷後信奉道教,給子弟取名都帶個“之”字,比如王導等人給子侄輩取名王羲之、王胡之、王彪之、王晏之、王允之等,孫輩取名王徽之、王獻之、王恢之等。這似乎是辨認琅邪王氏子弟的一大特徵。王導這一輩之後,琅邪王氏名聲最大的當數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王導之侄、王曠之子(王曠做過淮南太守,曾勸司馬睿南遷)。雖說是書聖,王羲之小時候一點都不聰明,相反還很笨,連話都說不好。雖然名士周曾摸著十三歲的王羲之的腦袋,說孺子可教,前途不可限量,但一般人還是把這看作是周判斷失誤。
事實上,王羲之是那種大智若愚,大器晚成型的孩子。一些小時候聰慧異常的孩子長大後往往平庸無奇,而小時候沉默低調的孩子,比如王羲之,常常是一鳴驚人的主。王羲之正常進入仕途後,表現出了不俗的政治素質。王導之後,東晉王朝高層政治紛爭不斷。老有那麼幾個人鼓動北伐,想借北伐給自己貼金。殷浩北伐的時候,王羲之明確寫信反對,勸阻他。擔任地方官時,王羲之開倉賑災,奏請朝廷減免苛捐雜稅,很有父母官的樣子。
王羲之憑藉家族勢力擔任過江州刺史的要職。在刺史任上政績顯著,朝廷屢次要提升他做京官,王羲之就是不去。有人寫信勸他,說他傻。王羲之回信表白說:“我沒有廟廊之志。”其他人這麼說多數不是虛偽的表演就是待價而沽。王羲之則是真的沒有廟廊之志,不想攀爬權力的金字塔。他追求的是人生的品質,追求理想的修為。聽說安徽宣城的風光不錯,王羲之向朝廷請求,希望能去宣城當太守。朝廷原來是想把王羲之提拔到更高的崗位上去,沒料到王羲之要求官越當越小,要去一個小郡當太守,朝廷當然不幹了。朝堂上的世族大家們更不幹了:你王羲之可是天下第一望族的子弟,去當什麼宣城太守不怕掉價,我們這些同類還覺得掉價呢!於是,也不徵詢王羲之本人的意見,朝廷宣佈提升他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會稽(今浙江紹興)是東南大郡,是江東世族和南渡大族的聚居地,地位突出。會稽內史的地位自然重要。這一回,王羲之高興地接受了提拔自己的任命——因為他早就聽說會稽山水秀美,人文典雅。於是,他打點行裝來到了顧愷之形容的“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覆蓋其上,彷彿雲蒸霞蔚”的會稽。千年之後,我們會發現王羲之的這個選擇是中國文化的大幸。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