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護王還北”,實際上是梁武帝想要透過培養傀儡的方式,控制和佔領北魏的國土。這跟北魏立劉昶為宋王伐齊,立蕭寶夤為齊王伐梁,沒有本質的差別。後人或驚歎、或推崇、或不屑於陳慶之以少勝多的表現,卻往往忽略了一個根本的問題,為什麼梁武帝只給了陳慶之那麼少的兵,這次北伐對於梁國意味著什麼?
我們需要從梁武帝的角度來考慮和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這是一次試探性的軍事行動。梁武帝屢屢不惜代價地進攻淮水下游各城,根本目的是保障自身的戰略安全,即所謂“守江必守淮”。重鎮壽陽入手後,梁國就失去了繼續進取的利益驅動。黃河下游能否拿下來,拿下來能否守得住,宋文帝的三次失敗是前車之鑑,梁武帝既無把握,也不指望。因此,基於“打輸了不虧,打贏了穩賺”的心理,發動全面的動員,還不如派少量戰鬥力強的步騎兵北進,最好能在河、淮之間建立一個在受梁國掌控的緩衝國,最差也能把你北魏攪得更亂些。
其次,陳慶之不具備統領大軍團的資格。而論能力,陳慶之是優秀的將領,卻未必勝任統帥之職。若真動員了數萬甚至十萬以上的兵馬,在人才嚴重凋零的國內,梁武帝也很難找到合適的人選託付重任。於是,把人數不多的軍隊交給自己信任的陳慶之,並讓他充分發揮敢打逆仗的優點,乃是最佳搭配。梁武帝的安排看似匪夷所思,其實是有良苦用心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