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五十) 歷史插曲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畫外音:公元263年魏滅蜀,公元265年晉滅魏,公元280年晉滅吳,三家都歸於西晉,天下重歸一統,中國歷史在全國範圍內進入了士族地主階級的時代,最終三國做為一個歷史的插曲結束了,那麼我們該用怎樣的標準來評價這段歷史以及其中的歷史人物呢?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歷史插曲》。上一集講到魏、蜀、吳三國在短暫的三足鼎立之後又重新歸於晉朝,三國的歷史大幕最終以士族階級重新獲得統治地位而徐徐拉上,然而我們不會忘記在漢末的歷史舞臺上有多少英雄人物潮起潮落,意氣風發,想當年曹操以閹豎之後首倡義軍,毅然舉起了匡復漢室的大旗,劉備為了興復漢室是四處奔波,孫權具有父兄留下的基業對未來也是躊躇滿志,曹操、劉備、孫權最終都站在了自己的人生制高上,建立了自己的霸業,令後業人欽佩不已。然而在三國中有個令人回味的問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最終沒有稱帝,卻留下了篡漢的歷史罵名,而一直以興復漢室為己任的劉備最終自己稱了皇帝,卻還留下了仁義的歷史美名,那麼我們該用怎樣的方法來看待這段歷史中的人物呢?誰是三國時期真的英雄,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客講壇,為您精彩講述品三國之《歷史插曲》。

在上一集我們講了以士族地主階級為統治階級的魏晉南北朝是歷史的必然,而三國是我們歷史從貴族地主階級向士族地主階級轉化的這個過程當中的一個插曲。那我們怎樣看待這段歷史呢?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進行道德的批判,一種是進行科學的分析。進行道德批判是我們中國很多人所持的歷史觀,他們總是把歷史上的事件和歷史上的人物分成君子和小人,忠臣和姦臣,好人和壞人,紅臉和白臉,這樣看當然比較省事兒,我們小時候看戲也是這樣,一個人物出現了,馬上問爸爸和媽媽,這是好人壞人啊,他省心,但是有時候想想也不省心。比方說我們的三國,你如果要進行一個道德的批判,要按照君子小人等等來劃定這個界限的話,請問魯肅算什麼?魯肅是忠臣還是奸臣?是君子還是小人?大家說魯肅當然是忠臣,沒人把魯肅看成奸臣的,那我告訴你,魯肅是第一個說大漢不可復興的,他最早背叛東漢王朝,奸臣還是忠臣?他比曹操還早,曹操篡漢不是奸臣嘛,魯肅反漢怎麼不是奸臣。好,再請問,荀彧是君子還是小人?大家說荀彧當然是君子嘛,那荀彧的道德高尚是公認的嘛,那他為什麼跟上一個賊呢?按照你這個系統曹操不是賊嘛,荀彧一個堂堂正正的正人君子卻跟上了一個又奸詐又殘酷,陰謀詭計一肚子篡奪大漢王朝那麼一個漢賊,那不叫認賊作父啊,你怎麼解釋?再問一個問題,三大戰役怎麼解釋,我們知道三國這個插曲有三個樂章,就是三大戰役:官渡戰役——軍閥戰勝門閥,赤壁之戰——南方對抗北方,夷陵之戰——三家平分天下。那麼這三大戰役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誰發動誰失敗,官渡之戰袁紹發動的,袁紹失敗了,赤壁之戰曹操發動的,曹操失敗了,夷陵之戰劉備發動的,劉備敗了。如果你要進行道德批判,請問你怎麼做?你如果說曹操是賊,那曹操戰勝袁紹,豈不是晉戰勝了善,如果說劉備是仁慈的君主,是好皇帝,他怎麼夷陵之戰打敗了,而且戰勝劉備的人,陸遜你不能說是個小人啊,君子把君子打敗了,你怎麼解釋啊?所以這條路其實是不通的,因此我們只能選擇另一個做法,就是科學地分析。我們必須有一種科學的歷史觀,這個科學的歷史觀在哪裡,在馬克思那裡,馬克思那篇著名的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就是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波拿巴仿效他的伯父又發動了一次政變,由於他伯父政變的日子是霧月十八日,所以馬克思譏諷地把路易·波拿巴的政變稱為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這個事情發生以後,整個歐洲轟動,說路易·波拿巴這麼一個人怎麼也成人物了,很多人表現出道義的憤怒,用恩格斯的話說,恩格斯在馬克思這本著作的序言裡面講了當然歐洲很多人表現出道義的憤怒,進行道德的譴責,但是沒有人理解這個事件,只有馬克思理解,而且馬克思對事件後來過程所做的預言都兌現了,那為什麼會這樣呢?按照恩格斯的說法就是馬克思的著眼點不一樣,馬克思告訴我們是法國階級鬥爭造成了一種條件和局勢才使得路易·波拿巴這樣一個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成了時代英雄,也就是說當一個歷史事件發生以後,當一個歷史人物出現以後,做條件、局勢的分析,比進行道德的批判、道義的譴責深刻得多,高明得多,重要得多。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