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1913年前歐洲中產階級分子提到“大災難”這個字眼,幾乎一定是與少數幾個創痛事件有關,與他們漫長但大致平靜的一生所涉及的少數創痛事件有關,比方說:1881年維也納的卡爾劇院(Karl theater)在演出奧芬巴赫(Offenbach)的《霍夫曼的故事》(Tales of Hoffmann )時不幸失火,導致1 500人喪生;或是泰坦尼克號郵輪(Titanic)沉沒,其受難者也大致是這個數目。影響到窮人生活的更嚴重災難——如1908年的墨西拿(Messina)大地震,這次地震比1905年的舊金山地震更嚴重,卻更不受注意——以及永遠跟著勞動階級的生命、肢體和健康的風險,往往仍引不起公眾注意。
可是1914年以後,我們可以大致肯定地說:即使是對那些在私生活中最不容易遭遇災禍的人而言,“大災難”這個詞也一定代表其他更大的不幸事件。克勞斯在他批判性的時事劇中,將第一次世界大戰稱為“人類文明的末日”。事實雖不致於斯,但在1914—1918年前後,曾在歐洲各地以及非歐洲廣大世界度過其成年生活的人,都不可能不注意到,時代已經發生了戲劇性改變。
最明顯而直接的改變是,世界史如今似乎已變成一連串的震盪動亂和人類劇變。有些人在短短的一生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兩次戰後的全球革命、一段全球殖民地的革命解放時期、兩回大規模的驅逐異族乃至集體大屠殺,以及至少一次嚴重的經濟危機,嚴重到使人懷疑資本主義那些尚未被革命推翻的部分的前途。這些動亂不但影響到戰爭地帶,更波及至距歐洲政治動亂相當遙遠的大陸和國家。再沒有誰比走過這段歷史之人更不相信所謂的進步或不斷提高的了。一個在1900年出生的人,在他或她還沒活到有資格領取退休養老金的年紀,便已經親身經歷過這一切,或藉由大眾媒體同步經歷了這一切。而且,動亂的歷史模式還會繼續下去。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