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14年8月迄今,大家從未停止討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所用掉的墨水、所消耗的紙張、所犧牲的樹木以及忙碌的打字機,比回答歷史上任何其他問題都多,甚至比有關法國大革命的討論更多。隨著時間流轉,隨著國內和國際政治轉型,這樣的討論也一次又一次重新掀起。在歐洲剛陷入這場大災禍之初,好戰者便開始自問,為什麼國際外交未能阻止戰禍發生,並且相互指控,認為對方應為戰爭負責。反戰者也立刻展開他們自己的分析。公佈了帝俄秘密檔案的1917年俄國革命,指控帝國主義應為戰爭負責。戰勝的協約國以“德國應負起全部戰爭責任”作為1919年凡爾賽和會的基調,並且推出汗牛充棟的檔案和歷史著作來討論這一主題,然而卻是相反的看法居多。第二次世界大戰自然使這種討論再度復活。而若干年後,當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左派歷史學急切地想要以強調他們自己對於德國責任的看法,以求與保守和納粹德國的愛國主義正統學說分道揚鑣時,這種討論又死灰復燃。關於危害世界和平的各種爭議,自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以來便從未停止過,而且無可避免地想在過去各次世界大戰的淵源與當前國際的展望之間,尋找可能的相似之處。雖然宣傳家喜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慕尼黑)的情形做比較,歷史學家卻越來越為20世紀80年代和20世紀最初10年的相似之處感到不安。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淵源再一次成為亟待解決且切中時宜的問題。於是,任何想要解釋(歷史學家在這個時期也非解釋不可)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何爆發的歷史學家,都陷身於深廣澎湃的海域。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