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九章 德國曆史的模式與問題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在簡短概括了德國曆史的主要模式後,本書將談談德國曆史的總體“特性”這一更為寬泛的問題。

德國自身“有地緣政治性的地理位置”常常被認為是德國曆史種種複雜問題的原因之一。德國位於歐洲的中心地帶,與英國這個島國不同,它沒有自然的疆界。因此,在德國的土地上是無窮無盡的戰事和隨之而來的軍事化。相反,英國是個貿易國,海軍代替了常備軍隊控制著附近的海域。然而,這個觀點將問題過度簡單化了,沒有考慮到兩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上的具體差異,甚至將英國曆史這一前提棄之不顧。德國在歐洲中部的地理位置本身並不是解釋德國史特點的重要因素。最近大為流行的這一“地理位置”說只是膚淺的替代品罷了,其支持者直到現在也沒有對多種多樣的歷史因素進行任何嚴肅的探討。但另一方面,這一說法也指明,德國史應當放在國際視角下進行考察,充分考慮在歐洲中部爭奪空間、立場、權力和地位的各種力量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除此之外,還應包含特定地區或領土的內部因素。雖然這些原則對所有國家的歷史研究都適用,但對德國史來說尤其如此,因為德國領土涉及的政治單元十分多樣,其間的相互關聯增加了德國史的複雜性。

德國史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政治實體間沒有重疊的部分。這在談到哈布斯堡王朝時尤其重要。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在神聖羅馬帝國之外,因此擁有了一定的獨立性,但同時也讓哈布斯堡的利益與帝國內部其他領土的利益分隔開來,並存在相互衝突的可能性。雖說哈布斯堡的獨立性可能是它權力基礎的關鍵,但也可能是神聖羅馬帝國弱點的重要來源。當帝國內部的衝突到了關鍵時刻,皇帝則可能被帝國之外領土的事務纏身,從而無暇介入處理,讓不同政見隨意發展(比如宗教改革時期)。另一方面,神聖羅馬帝國可謂包容永珍,其勢力也足以保護邦國體制,如果沒有神聖羅馬帝國,一些小邦國在早期現代化的領土擴張時期,很容易被鄰近的大國吞併。不過在此期間,還是有一些小邦國慘遭吞併(但並非所有計劃都能成功,比如18世紀晚期,奧地利本想向德國南部,尤其是巴伐利亞地區擴張勢力,但以失敗告終)。對認同的強調加快了結盟和防禦聯盟的發展,同樣也保護了較小的邦國的相對獨立性。帝國是個象徵性的奇特體系,不同的元素在其中不斷變化,緩慢發展。普魯士也有部分領土位於帝國之外,也有不重疊所引發的諸種問題。但也正是由於部分領土不受帝國管轄,1701年,選帝侯腓特烈三世才可能在神聖羅馬帝國之外稱王,成為腓特烈一世國王和普魯士的國王。在19世紀這一民族主義的時代,德意志試圖走向統一。於是,德意志邦聯內外,邦國、超邦國組織以及一些德意志邦國內的非德意志民族群體(尤其是奧地利和普魯士內部,還有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之間,由於領地不重合、政治利益不一致,產生了越來越多棘手的問題。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