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紀20年代,在《我的奮鬥》和當時尚未出版的“第二本書”中,希特勒就已經計劃好了自己的外交政策。其中包括修改《凡爾賽條約》、吞併奧地利、將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變成衛星國、在佔領俄羅斯前與法國作對、最後主導世界,而英國則是德國要保護的小夥伴。很明顯,至少在這個計劃的初始階段,希特勒需要德國保守民族主義分子的廣泛支援。實際上,1930年後,在布呂寧政府的領導下,外交政策已不再是施特雷澤曼時期較為謹慎的和解風格了。新的、更偏向對抗的外交風格發展起來,從多邊協定向雙邊政治和經濟協定轉變,主要以擴大德國在歐洲西南部和東部的影響為目標。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這種趨勢還在延續,但速度更快了,希特勒也更加野心勃勃。無論如何,將希特勒送上臺的舊精英階層仍然與希特勒政權維持著原有的合作,並伴隨著一些矛盾和分歧,直到1937—1938年的冬天。
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的總體策略是透過外交手段獲取儘可能多的利益,同時積極推進重整軍備計劃。從20世紀20年代晚期起,重整軍備一直在暗中進行,並向各方徵集擴大軍備的不同方法。希特勒在上臺不到十天內,就向將軍和內閣表示了他的意圖。一開始,德國對重整軍備遮遮掩掩。1933年發行所謂的“半政府債券”(Mefo Bills),1933年7月克虜伯公司又委婉地將製造坦克說成是“農業拖拉機計劃”。1934年,德國生產炸藥、輪船和飛行器,這些行為均是《凡爾賽條約》所禁止的,但軍隊卻予以支援。1935年3月,希特勒向世界宣告,德國已經擁有了一支空軍,並公佈了總體的軍備狀況和徵兵制。同時,希特勒和一些國家單獨達成了協議,想要以此代替集體協議。他退出了日內瓦裁軍會議,並於1933年10月讓德國退出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1934年1月,不顧外交部的勸阻,希特勒與波蘭達成了十年期限的《互不侵犯條約》。1935年1月全民公投後,薩爾蘭於3月迴歸德國。1935年4月,德國的重整軍備遭到了英、法、意成立的“斯特雷薩陣線”(Stresa Front)和國際聯盟的譴責。但英國和德國在1935年6月的《英德海軍協定》中達成了一定的互相理解,德國依照協定,將擴大自己的海軍隊伍至英國海軍規模的1/3。雖然義大利和德國在奧地利事務上產生了衝突[奧地利的納粹黨試圖於1934年發動政變,陶爾菲斯總理(Chancellor Dollfuss)遇刺身亡],但希特勒還是希望改善兩國關係。他非常崇拜法西斯領袖墨索里尼,因此有一段時間在與奧地利有關的問題上十分謹慎。無論如何,斯特蕾薩陣線本身並不牢固。1935年10月,義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英國和法國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住了,同時兩國的國內經濟狀況越來越糟糕,群眾的不滿使政府的壓力越來越大。希特勒因此受到鼓舞,並抓住機會實施他在外交政策上的第一著險棋。1936年3月,德國向萊茵蘭派遣軍隊。儘管德國計程車兵數量相對較少,但還是成功獲得了國內大眾的讚譽,而來自國外的批評則非常少,因為德國畢竟只是“進了自己的後院”。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