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和東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兩度經歷南北分裂割據,各長達近百年和近三百年時間,最終以西晉滅吳和隋滅陳迴歸統一。南北方的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是維持分裂局面的重要原因,而長江的地理阻隔作用尤為突出。如《宋書》所言:“胡(北魏)負駿足,而平原悉車騎之地;南習水斗,江湖固舟楫之鄉。”[1]長江以北是降水量較少的暖溫帶、中溫帶,以南則是降水量較多的亞熱帶,故江南多為水鄉澤國,居民習慣舟楫生活,而北方民眾則對水上生活比較陌生。北方冬季有結冰期,而長江干流終年不凍,所以當北方勢力南下時,浩瀚長江造成的阻隔格外嚴重。這種背景下,即使南北雙方的國力、軍事實力相差懸殊,弱勢的南方也可藉助長江長期固守。如在三國和南朝陳時期,南北政權的邊界基本維持在長江北岸。當時長江以南開發程度比較低,人口、資源都很有限:西晉滅吳後,全國總人口為一千八百萬,而新佔領的吳地人口僅佔二百萬;隋滅陳後總人口為四千萬,陳境內的人口也只佔二百萬。在實力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南方政權得以維繫獨立割據的戰略屏障,便是長江天險。所以,本章和下章將分析長江在西晉滅吳及隋滅陳戰爭中的意義,由此表現人類戰爭行為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係。
第一節 漢末三國時期的隔江對峙與攻防戰曹操、曹丕兩代的渡江作戰嘗試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