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五環 體育能否超越政治

熱門小說推薦

拳王阿里:體育是否能超越政治?

拳王阿里,一直是一個我們熟悉但又陌生的名字。

我們知道他是個拳擊運動員,而且是個拳王。但世界上曾有那麼多的拳王,為何阿里會受到那麼多人的愛戴?

僅在美國總統裡,布什給他授過勳,奧巴馬給他寫悼詞,克林頓參加他的追思會;他的葬禮,貝克漢姆等明星全都參加,給他抬棺的,是好萊塢大明星威爾·史密斯。

所有的這一切,是因為——他是一個拳王,但又不只是一個拳王。

1

1942年1月17日,阿里誕生於美國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爾市。

肯塔基州除了以純種馬和威士忌聞名,還有兩樁和“種族隔離”制度有關的著名案件——“布坎南案”和“提爾謀殺案”(都是因為歧視黑人引起的)。

到了阿里出生的年代,美國依舊沒有擺脫“種族隔離”的陰影,肯塔基州和南方各州一樣,對黑人的歧視尤其明顯。

拳王阿里

阿里小時候從沒有去白人開的餐廳吃過飯,因為按照規定,黑人是不被允許進入的,甚至他進商店討一杯水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他是黑人。

這樣的一種生存環境,賦予了阿里第一種鮮明的性格:倔強。

按照他的啟蒙教練喬·馬丁的回憶,在阿里12歲那年,他心愛的腳踏車被人偷了。阿里說,如果抓到小偷,就要拿鞭子抽他。馬丁對他說:“你可以來學拳擊啊!”

第二天晚上,阿里就來學了。學了沒多久,阿里就對自己的母親奧德薩說:“我要把奧運冠軍給拿回來!”

2

1960年初,剛滿18歲的阿里開始參加業餘拳擊比賽。

受過6年訓練的阿里,開始展露過人的拳擊天賦,以及第二種性格:張揚。

在一場和“金拳套”拳王(全美業餘拳擊比賽冠軍)比賽之前,站在稱重的秤臺上,阿里轉身問自己的教練馬丁:“你今天晚上急著去哪裡嗎?”

不明所以的教練回答:“沒什麼特別的安排啊!”

阿里的回答讓教練非常意外:“我想如果你急著去哪兒,我就在第一回合把這傢伙打倒,這樣你就可以早點走了。”

結果,阿里確實是在第一回合就用連續重拳擊倒了對手。

憑藉奪人眼球的表現,18歲的阿里成了美國代表隊的成員,獲得了出征1960年羅馬奧運會的資格。

在81公斤級的比賽中,阿里三戰全勝,順利進入決賽。決賽中他面臨的對手,是三屆歐洲冠軍,波蘭人皮埃茨克斯基。但毫無疑問,阿里更年輕,更強壯,技術也更好,所以幾乎沒有懸念地獲得了奧運會冠軍。在那場決賽中,阿里靈活的步法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獲得了一個專有名稱:“蝴蝶步”。

1960年羅馬奧運會,阿里(右二)獲得了他唯一一枚奧運會金牌

獲得奧運冠軍的阿里在回國後,從機場就開始受到了人們的熱烈歡迎,這一切景象讓曾經倔強的阿里覺得,他所處的世界可能未必有他想象的那麼不公平。

但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完全就像李安導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阿里回到家鄉,決定完成他童年的一個夢想:去一家白人開的餐館吃一頓飯。

以防萬一,他是把奧運金牌掛在脖子上去的。但是在餐館,他依舊被拒絕了——沒有人願意為他提供服務。

阿里喊道:“我是奧運會冠軍!冠軍!”別人冷漠地回答:“我們才不管你是誰。”

那一夜,阿里把自己的奧運會金牌扔進了湍急的俄亥俄河。

3

從那以後,阿里開始經常把一個詞掛在嘴邊:公平。

在發現為國爭光依舊無法為自己換得平等的地位之後,阿里開始全身心地投入職業拳賽——這也是他成名之路的開始。

1960年10月29日,阿里取得了自己第一場職業拳賽的勝利。在接下來一年多時間裡,阿里從勝利走向勝利,直到1964年2月25日,他輕鬆擊敗了被稱為“魔王”的索尼·利斯頓,成為新一代拳王——從此,職業拳擊進入了“阿里時代”。

在那場比賽的賽後新聞釋出會上,阿里的情緒近乎失控,他不回答記者的問題,而是高聲質問記者:“誰最棒?誰最棒?你看他們都不說吧!不公道,哪兒都沒有公道!沒有公道!他們不給我公道!誰最棒?我再給你們一次機會,誰最棒?”

就在獲得“拳王”稱號的第二天,阿里公佈了自己的決定:他皈依了伊斯蘭教,並將捨棄自己原來的名字“卡修斯·克萊”,改名“穆罕默德·阿里”。

阿里是黑人民權領袖馬爾科姆·X的忠實追隨者,後者曾說過:“黑人的姓氏已經被剝奪,美國黑人的姓氏是不清楚的,在擺脫白人強加的烙印,重新找到自己的‘靈魂姓氏’之前,黑人的姓應該是X。”

此後的阿里一帆風順,連戰連捷。但沒多久,阿里就迎來了自己職業生涯的最大一次危機——不是在拳臺上,而是在場外。

因為他拒絕服兵役。

4

1955年爆發的越南戰爭,將美國人拖進了長達20年的泥潭,也給美國社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美國在越戰期間投入超過50萬的地面部隊,陣亡超過5.8萬人,耗費4000億美元

1965年,美國的約翰遜政府決定將肯尼迪政府在越南實施的“特種戰爭”上升到“區域性戰爭”——由美國直接派兵加入戰鬥。

大批符合兵役條件的美國青年即將或已經被送到了越南戰場,其中也包括阿里。

但是就在阿里18歲那年把金牌扔進河裡的時候,他就已經發下了誓言:“我再也不會為這個國家去爭得榮譽了!”

阿里說到做到:他拒絕為美國服兵役。

他的那段話被廣為傳頌:

我絕不會跑到萬里之外去謀殺那裡的窮人,如果我要死,我就死在這裡,咱們來拼個你死我活!如果我要死的話,你們才是我的敵人,與中國人、越南人、日本人無關。

我想要自由,你們不給;我想要公正,你們不給;我想要平等,你們也不給。你們卻讓我去別處替你們作戰!在美國你們都沒有站出來保護我的權益和信仰,你們在自己的國家都做不到這些!

1966年2月,伊利諾伊州運動員委員會召開記者會,要求阿里對自己的反戰言行公開道歉。

阿里:“我在此不準備像新聞界給我安排好道歉的那樣去表示歉意。”

記者:“那麼你說的那些非愛國的言論怎麼辦?”

阿里:“必要的時候,我會向政府或者有關人士直接說明。”

記者:“那麼這次你不打算對你的講話表示歉意嗎?”

阿里:“這得向政府說清。”

記者:“如果我記得不錯的話,你說過你是人民的冠軍,對嗎?”

阿里:“是的,先生。”

記者:“你認為你的行為符合一個人民的冠軍嗎?”

阿里:“是的,先生。”

之後,美國的許多州吊銷了阿里的拳擊執照,他只能越來越多地去美國以外的國家打拳,包括拳王衛冕戰。

1967年,25歲的阿里依舊陷在“拒絕服兵役”的旋渦中,但此時他迎來了第八次“拳王”衛冕賽的挑戰者厄尼·特萊爾。

那是展現阿里憤怒的一場比賽,因為特萊爾在賽前故意一直稱呼阿里以前的名字“克萊”,就是不叫他眾所周知的名字“阿里”。在比賽中,阿里不斷地向特萊爾怒吼:“說!我叫什麼名字!!我到底叫什麼!!!”

激戰中的阿里

阿里最終贏得了比賽,他的憤怒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967年3月22日,25歲的阿里在第七回合擊倒了挑戰者佐拉·弗雷,再次蟬聯拳王稱號,狀態如日中天。

但這一切很快就變得不可重現。

時隔不久,阿里已經“九連冠”的拳王頭銜被強制收回,因為“拒絕服兵役”的罪名,他被吊銷了全美各州的拳擊執照,並且還被沒收了護照——他連去國外打拳也不可能了。

但是,阿里沒有放棄,他賦閒在家的時候,不斷出席各種反戰場合並發表演講,儘自己一切努力宣揚反戰的觀念。

1970年,在全國越來越高的“反戰”呼聲中,美國最高法院裁定:恢復阿里的拳手資格。

但停了三年比賽和正常訓練,阿里年紀變大了,體重增加了,步伐也沒有以前那麼靈活了。

他失去了作為職業拳手最寶貴的三年。

5

1971年5月8日,29歲的阿里復出,作為挑戰者,他在比賽中兩次被當時的拳王喬·弗雷澤擊倒。

兩年後,31歲的阿里又以點數輸給了肯·諾頓,再一次挑戰拳王失利。

人們有理由開始懷疑:阿里時代,是不是一去不復返了?

但在1974年10月,阿里打破了所有人的質疑。

那一次,他挑戰的拳王是比他年輕7歲的喬治·福爾曼。也是一代傳奇的福爾曼,只用兩個回合就擊倒了曾擊敗阿里的拳王弗雷澤,其中有6次擊倒對手。

那場拳王爭霸賽被經紀人安排在了非洲原扎伊爾首都金薩沙。值得一提的是,那名剛剛開始嶄露頭角的年輕經紀人,就是後來呼風喚雨的唐·金。

那一場的大戰,阿里無論從年紀還是實力上,其實都處於劣勢。但在將他視若神明的非洲,在全場高呼的加油聲中,阿里在前七個回合龜縮在拳臺一角儲存體力,在第八回合忽然發力,將福爾曼擊倒在地,時隔7年,重新拿回了世界重量級拳王的金腰帶。

唐·金,後來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也是最成功的拳擊經紀人

從這場比賽之後,阿里一發不可收拾,又10次蟬聯了金腰帶,其中包括1975年在菲律賓馬尼拉戰勝弗雷澤的“世紀之戰”。

1978年9月,在點數戰勝平克斯之後,阿里最後一次獲得拳王金腰帶。第二年,37歲的阿里宣佈退出職業拳壇。

阿里對決弗雷澤

他留下的,是20年中61次職業比賽56次贏的紀錄。

6

當然,阿里的故事不會隨著他的退役而終結。

他作為聯合國和平大使,開始走訪各個國家,宣傳反戰,宣傳和平,宣傳反歧視。很多國家,都是元首親自出來接見,包括中國。

阿里在1979年和1985年兩次到訪中國。在第二次訪華時,他這樣說道:“中國很乾淨,非常熱愛和平,社會秩序非常安寧,有紀律。中國有悠久的文化、偉大的傳統,普遍尊敬老人,社會道德很好。在美國,所有人都認識我。電視、廣播、報紙、雜誌早把我訪華的訊息報出去了,因此人人都等待我回去告訴他們我看見了什麼。我將大聲地說:我看見了一個美麗、幸福、和平和充滿希望的中國!”

1984年,阿里開始發現自己步履艱難,說話聲音顫抖——經診斷,他患上了帕金森症。醫生表示,阿里的頭部在職業生涯中遭受過超過兩萬次的重擊,這不可能不對他的身體造成影響。

對一位曾經步履輕盈、出拳如風的拳手而言,帕金森症無疑是最痛苦的一種折磨。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開幕式的點火儀式,給很多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由於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的點火儀式,是由殘疾人射箭冠軍安東尼奧用射箭的方式點燃火炬,驚豔全世界,所以當時世人都對亞特蘭大奧運會的點火儀式充滿期待。

但那次點火儀式,卻出奇的簡單——就是由一名運動員出場,點燃火炬。

那個人,就是阿里。

阿里點燃亞特蘭大奧運會火炬

如果說與其他人點燃火炬有什麼不同,那就是飽受帕金森症困擾的阿里拿著火炬的手顫顫巍巍,一度無法對準燃點,用雙手才努力點火成功。

但也就是在這個時刻,全場近10萬人掌聲雷動,很多人當場落淚。

美國當地時間2016年6月3日,74歲的阿里最終因為帕金森症引起呼吸困難,在醫院裡與世長辭。

在他入葬的那一天,因飾演《拳王阿里》中阿里的好萊塢明星威爾·史密斯擔當了抬棺人,同樣曾是拳王的邁克爾·泰森擔當了護棺人,阿諾德·施瓦辛格、貝克漢姆、斯派克·李、土耳其總統加爾多安等一批演藝界和政界人士都出席了葬禮或追悼會,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到場,時任總統奧巴馬發來悼詞,沿途自發來送葬的人達到了10萬之眾。

阿里的落葬地,還是他的故鄉,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爾市。路易斯維爾市的市長在葬禮上發言:“阿里回到了他的家鄉,他所喜愛的路易斯維爾市。”

是的,阿里還是回到了那個曾經不允許他進餐館吃飯,但最終還是以他為榮的家鄉。

饅頭說

“讓體育遠離政治。”

這是奧林匹克運動的一大宗旨。

但遺憾的是——正如我一直強調的——體育從來沒能遠離過政治。我甚至曾說過,體育如果有真正遠離政治的那一天,那就肯定是體育沒人關注了。

凱文·凱利曾經說過:“注意力在哪裡,錢就在哪裡。”同理,注意力聚集的地方,政治同樣也會無孔不入。

體育有自己的規則和規律,而政治,總是希望以它所習慣的或它所希望的規律,來改變體育。有時候,它會溫情脈脈,因勢利導,但有時候,它會不問來由,簡單粗暴。

而阿里,就是一個反抗者。

阿里之所以在退役後乃至逝世後,都享有盛譽,絕不僅僅是因為他的體育成績,更是因為他一直試圖以一個運動員的身份,以體育的名義來反抗不公平的政治,至少,他希望體育能讓政治變得不那麼猙獰和蠻橫。

沒錯,至少現階段,無論哪個國家,體育都沒法遠離政治。

但是,體育可以超越政治。

如果沒有,那我們就一起繼續努力。

讀者評論

CC:好不容易看到的美好與血性,不希望因此而消弭,儘管心痛,還是讓我們飽含希望吧。

回頭是岸:孫中山說,政治就是公眾事務,從這個意義上說,競技體育本身就是政治,要不然升國旗、奏國歌幹什麼?

與風共舞的心情:體育也許是政治的延伸,但我不希望它只是附庸,而是能夠成為改善政治的一種方式。

最近更新小說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