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先民遺風到迎夏防疫
中國傳統節日的節俗,有的可以溯源到原始社會,是部落先民的某種遺風。如前所述,清明節前的寒食,是先民換季改火的遺風。端午節的龍舟,則與水網地區先民(如吳越族群)對龍圖騰的崇拜和祭祀有關(傳統認為龍是管水的)。風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對獨立的生命流程,在人類社會的代代流傳中,隨著生存環境的變遷而不斷髮展變化,後代人往往模糊了先民遺風的真正動因,而根據自己時代和地域的生存環境和意識,對先民遺風作出合乎自己邏輯的解說和發展。
中國傳統節日是在天人協調的主導觀念中氤氳化育成的。端午鄰近夏至,夏至是每年中白天最長之日,這日陽氣最旺,當其時生命萬物的生長成長最快,但陽極會傷人,需要避毒。《禮記·月令》說:“仲夏,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這是大自然節律的節點,也應是人生節律的節點。“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仲夏天氣日益溼熱,又值汛期,百蟲和細菌繁殖快,疫病易生。2003年的“非典”流感、2009年的甲型流感都是證明,所以人們需要一個全民的迎夏“衛生防疫節”——端午節。
在古代的條件下,端午節人們主要採用自然植物來防疫。灑掃庭院剷除蟲菌孳生地,用雄黃水、雄黃酒消毒,佩戴防疫健體的各種香囊荷包,採集各種藥材備用,燒藥草湯洗浴……富有民俗特徵的最數“艾虎”和“蒲劍”。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