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正理順的中華年(簡稱華年,通稱春節)
年是什麼?地球上時序更新的週期三百六十多天,其大數我們的祖先很早就觀察推算出來,其記載可以追溯到中國最早的官方文獻《尚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這也就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週期。把這種週期的生命感受形諸文化表達,在我們的祖先大約總有三四千年的歷史了,其名稱最初卻在演進之中。《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可見:在堯舜時叫“載”,夏朝叫“歲”,周朝就正式將這自然週期稱為“年”了。“年”,甲骨文是“人”頭上一支“禾”。《說文》“禾”部記“年”為穀物成熟的意思。可知“年”的本義是禾穀收成,當時一年一熟,重視農業的周人就以禾穀成熟收成一次為一年。而“載”作為“年”的同義詞一直活在漢語中,如“千載難逢”,“十載不相見,兩鬢各如霜”。“歲”作為“年”的同義詞也一直活在漢語中,如“守歲”,“賀歲”,“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如果把四季迴圈週而復始的“年”畫作圓周,那麼年初該定在哪一點上呢?這就要憑人類對大自然的認知來制訂天文曆法了。如前所述,中國人用兼顧太陽與月亮的迴歸運動的同步計算方式安排年月日,又以加插閏月的方式不斷修正偏差,從而獲得這套陰陽合曆——農曆。農曆確定的年歲起算日,是中華民族對時間的獨有的文化處理方式。它起於夏朝故稱夏曆,商、周、秦易朝時,要“改正朔”,正月各提前一個月。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頒佈了《太初曆》,定夏曆的正月(建寅之月)為歲首正月,以朔日為月首,正月月首第一天就是新年的第一天,簡言之,便是每年初春的第一個朔日節點,這就是所謂的“正朔”。稱呼很多,較普遍的為元旦、元日等。中國曆代的歷法基本相沿,從此,新舊“年”交替的日子便固定下來,成為一年中最大的節日,一直沿用到現在,已經兩千多年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