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間:2016年3月1日
地 點:北京宣武門東大街某居民樓
訪談者:定宜莊
[訪談者按]從臺灣歸來之後,幾經周折,仍然是在馬喆先生的幫助下,我終於找到了馬家老三馬崇禧先生,並有幸為他再次做了訪談。在他的二哥已經辭世、我也已經面見過他大哥之後,雖已相隔十年,我們之間卻已不再有陌生之感。
這篇口述,其實是一些片段,可以作為前面兩篇訪談的補充。其中有必要提及的,是馬崇禧先生講到的他大哥跟隨國民黨傘兵赴臺之後,家裡對他的牽掛,這是馬榮祥先生未曾講到的。
我2006年對馬崇禧先生所做的訪談,有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博士生蘇柏玉同學參與和協助,她對馬先生及其家庭的描寫很具體也很細緻,帶著年輕人特有的感受,照錄如下,以供參考:
我一共去過馬崇禧家兩次,第一次是2016年3月25日,去取馬先生提供的一些老照片。他所居住的居民樓已有一定年頭,沒有電梯,原本應是一層三戶的設計,馬家將三戶打通,只留了一個大門出入。進去後三戶開門即通,關門各成一戶,分別是馬崇禧、馬崇傑和馬家父母的居室。這種佈局讓我覺得很有趣,他便帶我簡單參觀了一下。馬先生的父母均已去世,他們的客廳被佈置成了一個紀念堂,牆上掛著祖輩父輩的照片,還有一些友人贈送的字畫,環境非常整潔雅緻,几案上擺著鮮花。馬先生還收藏了很多關於長輩的剪報,其中有兩張被特意放大鑲框,一張是正在炒疙瘩的姥姥,另外一張是祖父和祖母在清真正源寺碑旁的合影(見下文附錄),都附有當時的報道。這讓我對這個家庭有了更加感性的認識:馬連良儉樸度日,養家餬口;馬崇年、馬崇禧在言談話語中對伯父的敬重和維護;馬榮祥想方設法一定要到美國去,以和家人取得聯絡……這些行為是一種非常天然的情感流露。過去這種大家庭的生活,長輩與晚輩之間的教導照顧,兄弟姐妹之間的深厚感情都是我們這代在小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所難以感受和擁有的。這是這篇口述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