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一)馬崇年、馬崇禧口述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時 間:2006年4月1日

地 點:北京市朝陽區世紀嘉園馬崇年宅

訪談者:定宜莊

[訪談者按](2006年)這篇口述的被訪者,是著名京劇演員馬連良的兩個侄子。馬崇年與馬崇禧都是馬連良的弟弟馬連貴的兒子,馬崇年是出自榮春社科班的專業京劇演員,工三花臉。馬崇禧是教師,唱戲僅僅是他的業餘愛好。我有一次與馬崇年先生的兒子馬光閒聊,偶然聽他說起他的父親,倍感興趣,於是請他為我約馬崇年先生做訪談,馬先生覺得自己不善言談,擔心冷場,就把他的弟弟一起拉來了,這顯然為這篇口述增色不少。

我找馬家兄弟,並非是奔著馬連良去的,而是因為當時是京劇在北京人的文化生活中佔據最重要位置的年代,不為京劇演員的生活留下一定的篇幅,這部講北京的書肯定就有缺憾,就不會精彩。又要找京劇演員,又不想訪問名角兒,這是我選擇一直在舞臺上“傍角兒”的馬崇年先生的原因。至於他是不是馬連良的侄子,對我來說並不是很重要。

不找名角兒本人,是因為對他們的各種介紹和描寫,無論正史逸聞,都已經太多了,用下面馬崇禧先生的話說就是都“爛乎了”。這也理所當然,因為京劇本來就是靠名角兒支撐著的藝術。但我此書的主旨並不是研究戲劇和戲劇史,而是瞭解那個時代、那個地方“人”的生活,名角兒只是戲曲演員中很特殊的一個人群,他們的生活是不可能囊括和代表這個整體的。而許多其他的演員,或因自身條件和角色的限定,或因其他原因而未能成為名角,卻同樣受過嚴格的科班訓練,同樣在演出時一絲不苟,同樣孜孜於自己的追求,也同樣從這樣的勤奮中感受快樂、並因自我價值的實現而獲取滿足,觀眾也因此能從這樣的演出中獲得精神享受,而京劇藝術也正因如此才能達到那樣的完美和精緻。馬崇年先生就是這樣的演員中的一個。誰又能說如今京劇和其他傳統劇目的衰落與再難找到如此敬業的配角沒有關係呢。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