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二、人生行腳的常態 樂崇輝、劉玉梅口述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時 間:2015年8月19日

地 點:臺北市大乘精舍

訪談者:定宜莊

[訪談者按]我多年以來為北京同仁堂樂家人做的訪談,已經於2014年收入《個人敘述中的同仁堂歷史》一書並已出版,但今年又從我的合作者張海燕女士處,聽到了臺灣省的樂家後人樂覺心先生準備在北京重新開設同仁堂樂家老鋪的訊息,並且在8月份動身赴臺之前,得到了樂覺心先生的聯絡方式。這是我此行得以在臺灣探訪樂崇輝先生和他全家的緣起。在此先要對海燕與覺心先生的安排道聲感謝。

早在11年前,臺灣“國史館”就曾派人為樂崇輝先生做過訪談並出版《樂崇輝居士訪談錄》,據訪談者之一侯坤宏先生的“訪談後記”,該項訪談從2004年2月19日開始,至翌年4月26日結束,前後共進行二十七次,每次約兩小時。終成該書稿並得以出版,前後費時近十年。我細閱此書,頗有收穫,也深深感到這樣一個有深度、有價值的訪談成果,已為後來者所難以替代。而我之所以敢把我這場區區兩小時的訪談發表出來,則是基於以下考慮:

臺灣學者為樂老先生做的口述,關注的重點並不是同仁堂,而是他作為居士,對臺灣佛教文化的貢獻。據侯坤宏的後記說:“作為北京同仁堂後代的樂崇輝先生,何以成為國史館‘臺灣佛教人物口述訪問’的物件?這與他在臺定居後,所從事的佛教文化事業有關,也與‘大乘精舍’的緣起有關。以‘大乘精舍’為基地,每月發行《慈雲》雜誌,出版佛教經書,大乘精舍提供了一個佛教交流的平臺,以居士身份從事佛教文化事業40年,可以說是戰後臺灣佛教發展的奇蹟之一。”(352頁)已經把該訪談的宗旨談得非常清楚。而我更關心的,則是同仁堂後人赴臺的經歷和定居臺灣之後的命運,還有這個北京著名的中藥鋪在臺灣的發展。這與臺灣學者的訪談,是兩個不同的主題。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