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城也稱南城,是相對於內城而言的。清軍入關,將京城漢人悉數驅趕到外城,外城從此成為漢人亦即相對於旗人的“民人”聚居之所。內城在北,外城居南,彼此被一重城牆阻隔。有清一代,八旗官兵固然不得隨意遷往外城,外城民人想要在內城長久安居也同樣困難,這種格局一直延續到清亡,甚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仍沒有徹底打破。我訪問的諸多人士中,漢人後來居住於內城者有之,但旗人無論宗室平民,卻少見居住於外城者,20世紀50年代之後當然除外。
京城舊時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皇城四係指皇城四門,內九係指內城九門,其中前三門即宣武門、正陽門與崇文門,是內城九門中南面的三個門,是內外城之間往來的通道。至於外七,就是指南城的七門了,這七個門是:
南面:左安門、永定門、右安門
東面:廣渠門、東便門
西面:廣安門、西便門
如果說在內城那由九門及城牆圈起來的,是旗人的一個天地,那麼外城這七個門及其城牆圍起的這個城,卻像是個可以對四面八方開放的地方,唯獨對於旗人,它才是個禁區。
外城是五方輻輳之所,集中了從全國四面八方遷移而來的商人、小手工業者和從事五行八作的百姓;外城還是各地官僚、士子會聚的中心,是自辛亥革命以來各種暗流湧動的革命思潮的策源地。外城還有林立的戲臺、酒樓、飯店和妓院,是京城最熱鬧的娛樂場所……如果不去深究,那麼內城的文化確實顯得封閉而單一,不似外城開放而豐富;內城作為大兵營所特有的清冷肅殺氣氛,確實不似集聚了大小商號與手工作坊的外城繁華紅火;內城的死氣沉沉與外城的生氣勃勃判然有別。外城人口的流動性,與駐守內城的八旗人丁的相對穩定,也構成了鮮明對比,內城的“舊”映襯著外城的“新”,難怪有學者認為,從功能上看,從社會空間聯絡上看,外城似乎比內城更像一個城市。注2以致很多北京史的研究者,都被外城的五光十色所吸引,甚至將它當作北京的精華、代表和中心,前些年宣傳甚熾的“宣南文化”便是一例。受其影響,凡寫老北京的作品,便總是津津樂道於前門外的繁華、宣武門外的會館,還有天橋的把式。之所以有這樣的理解,雖然不符合歷史事實,卻也是事出有因。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