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是什麼
“當一個人厭倦了倫敦,”塞繆爾·約翰遜說過,“他便厭倦了生活,因為生活所能提供的,倫敦都有。”那是在1777年,每一種思潮,每一種新奇的發明,都使約翰遜博士的家鄉充滿活力。倫敦有大教堂和皇宮,公園和河流,高樓大廈和貧民窟。最重要的是,倫敦有可以購買的商品——花色之齊全,種類之繁多,超出了之前任何時代的人們最為天馬行空的想象。打扮精緻的淑女和紳士可以在牛津街新建的拱廊外停下,款款走下馬車,選購新奇的商品,如雨傘(這是18世紀60年代的發明,英國人立刻發現它不可或缺),或者女用手提包和牙膏(兩者都是那個10年裡的新產品)。不僅僅是富人在享受這種新的消費文化。令保守人士感到驚恐的是,生意人在咖啡店裡消磨時光,窮人把下午茶稱為“必需品”,而農民的妻子則在購買鋼琴。
英國人開始感到,他們與其他民族不同。1776年,蘇格蘭智者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把英國稱作“小店主之國”,但他的本意是讚美。斯密堅信,英國人對自身福利的重視使得每個人更加富有。他說,只要想想英國與中國之間的反差就知道了。長久以來,中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土地豐饒,文化燦爛,人民勤勞,人口眾多”,但是已經“在法律與制度允許的範圍內,富庶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再也沒有餘地”。簡而言之,中國人陷入了動彈不得的境地。“勞動力的競爭和僱主的利益”,斯密預測道,“將很快使他們淪落到普通人類生存的最低水平”,結果是“中國底層人民的貧困程度,將遠遠超過歐洲最為貧困的國家……任何腐肉,例如死貓死狗的殘骸,雖然臭氣熏天,招人厭惡,但對他們來說,已經算是美食了,就如同其他國家的人們看來最為有益的食物一樣”。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