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喜歡的樂曲標題寫下來,像《雨滴》《月光》《在中亞細亞草原上》《亞麻色頭髮的少女》《牧神午後》《圖畫展覽會》《藍色多瑙河》《暴風雨》《日出》……寫滿一張白紙,你會發現,大部分音樂的標題都是關於風景、人物和故事。回顧音樂史,進而發現,一大半樂曲都是在模仿人世,模仿自然景觀和人物樣貌,即使有些無標題的樂曲,也會有此起彼伏的音響,讓你想起風起雲湧,想起某一天遇見的壯麗黃昏。
關於藝術的起源有五種學說:模仿說、表現說、遊戲說、巫術說、勞動說。所謂“模仿說”,是指藝術是從模仿自然萬物開始的;“表現說”,是指人類用藝術抒發和表達情感,主要目的是為了求偶繁衍,它是一種人類本能;“遊戲說”,認為藝術最初是一種遊戲,人們把剩餘精力用來玩藝術,好的藝術是玩出來的,沒有目的,沒有壓力,玩上癮,輕鬆玩通關;在古代,人們求雨、祭拜祖先時會奏樂起舞,古人認為藝術可以連線人類與自然,可以溝通陰陽界,是巫術的一種,“巫術說”體現了藝術的神聖;“勞動說”認為藝術產生的根本動力和原因,在於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
如此看來,模仿說貌似比較幼稚、初級。這的確是最古老的學說,但卻影響深廣。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藝術模仿的物件是實實在在的現實世界,不僅反映事物的外觀形態,也反映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本質。可見模仿其實並不簡單。這一學說後來在達·芬奇、狄德羅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等大師的手中繼承發揚。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