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365.25日的天數分成24段,分列在12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作“節氣”,月中叫作“中氣”。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為: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詩文中常用二十四節氣來紀日,如《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夏至白天最長,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稱夏至、冬至為至日。
二十四節氣實際上是把太陽週年運動劃分成24等份。按照中國古度一周天為365.25度,每一等份就是15度多一點。中國古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認為太陽運動是均勻的,而且一天走一度,那麼每一等份就相當於15天多。古人根據實際觀測得出某年冬至發生的時刻,然後就從這個時刻開始累加,冬至累加15天多得到小雪,小雪累加15天多得到大雪,依此類推就可以得到全年的節氣。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是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是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