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構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弄堂的歷史要追溯到19世紀。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上海被闢為“通商口岸”,外國人被允許在此居住、經商。在上海開埠的最初幾年裡,除租界範圍內原有的中國居民外,其他中國人不允許移居租界內,租界內的外國人的經濟貿易活動中也不存在房地產經營行為。1853年9月,小刀會起義,佔領了上海縣城,與清軍展開了長達一年半的拉鋸戰,大量城隍廟居民為避戰火而移居較為安全的外國租界,“華洋分居”的規定被徹底打破,並極大地刺激了租界內的房地產經營活動。由於人多房少,房價高得出奇,因此大多數外商都很快將商業與興趣轉移到房地產經營中來。
最初建造的這類專供向租界內華人出租的房屋,都是木板結構,成本低廉,施工簡單,建造速度快。這種出租木板房屋一般採用聯排式總體佈局,並起某某“裡”為其名稱。這就是後來上海弄堂的雛形。
1870年後,這種簡易木板房屋因易燃不安全而被租界當局取締,但由於大量建造出租住房可給租界當局帶來最主要的稅收來源,因此房地產經營活動非但沒有被制止,反而越來越繁榮,只不過是將一種新型的住宅——石庫門裡弄取代了早期簡易的木板房。
石庫門裡弄是用中國傳統的“立帖式”木結構加磚牆承重的方式建造起來的新式住宅。這種住宅比起早期木板房要正規、耐久得多。它的平面和空間更接近於江南傳統的二層樓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更適合於中國居民的永久性居住。它雖然無法跟過去傳統民居中層層進進、庭院深深相比,也無法鑿池疊石、賞花折柳,但它畢竟還保持著正當中規整的客堂,有樓上安靜的內室,還有習慣中常見的兩廂。這種住宅還基本保持了中國傳統住宅建築對外較為封閉的特徵,雖身居鬧市,但關起門來卻可以自成一統。於是這“門”也就變得愈加重要起來。它總是有一圈石頭的門框,門扇為烏漆實心厚木,上有銅環一副。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