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指唐代詩人杜甫。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又稱杜少陵、杜工部。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陽)。杜甫出生在一個有文學傳統的家庭,7歲開始學詩,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期著名詩人。杜甫20歲出遊,先在江南一帶,到過金陵、姑蘇、浙江天姥山。四年後回洛陽考進士,沒被錄取,之後漫遊于山東等地,並在洛陽和李白相識,共遊齊魯,訪道尋友,談詩論文,結下深厚的友誼。唐玄宗天寶五年(746年),杜甫到長安求職,前後10年,由於權臣當道一直沒被錄用,最後得到一個參軍的職務。生活窘迫,不得不出入貴族府邸充當“賓客”,陪他們作詩飲酒以取得資助;回家探視,卻得到幼子餓死的噩耗。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經歷了許多磨難:流亡、被俘、脫險、貶官、辭官、漂泊。直到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以後,得到好友嚴武的資助,才在成都浣花溪畔築起草堂,過了一段相對安定的生活。安史之亂平息後,嚴武舉薦杜甫為節度使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不久嚴武突然去世,杜甫失去依靠,舉家遷往夔州,不到兩年又輾轉於公安、岳陽、長沙、衡陽、耒陽之間,大部分時間是在船上漂流。唐代宗大曆五年冬,杜甫病逝於長沙與岳陽之間的湘江上。
杜甫是唐代最有名的詩人之一,一生創作了幾千首詩歌,後人常以“李杜”並稱。他的詩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記載了他一生走過的路程,使讀者“知其人”、“論其世”,因此被稱為“詩史”,杜甫則被尊為“詩聖”。作為“詩史”的杜詩並不是客觀地敘事,用詩體去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現實的同時,透過獨特的風格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杜甫的詩大部分涉及唐玄宗、肅宗、代宗三朝有關政治、經濟、軍事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問題,其中處處滲透著詩人的真情實感。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和《北征》,詩中有抒情,有敘事,有紀行,有說理,有對於自然的觀察,有對社會矛盾的揭露,有內心的衝突,有政治抱負和主張,有個人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有國家人民的災難和對於將來的希望。這兩首長詩內容豐富,詩人的情感波瀾起伏,語言縱橫馳騁。這樣的詩是詩人生活和內心的自述,也是時代和社會的寫真,個人的命運和國家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兩者在藝術上也達到高度的融合和統一。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