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中國”名稱的由來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據《辭源》:“上古時代,我國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而把我國周圍其他地區稱為四方。後成為我國的專稱。”華夏族人居於黃河流域,稱其四境各民族為“南蠻,東夷,西戎,北狄”,黃河流域居中,故自稱“中國”,此名所指的是地域。

中國臺灣學者王爾敏在《“中國”名稱及其近代溯源》中,對於秦漢統一之前的文獻中關於“中國”的記載進行了考察,書中提到中國的地方有178處,意思大致可以分為五類:

龍形玉佩

其一,表示京師的意思有9處。

其二,表示國境之內的意思有17處。

其三,表示領土概念的意思有145處。

其四,表示中等國家的意思有6處。

其五,表示中央之國的意思有1處。

王爾敏認為,鑑於先秦並無政治統一的事實,所以最早的“中國”一詞實際顯示了當時中華族類全體的民族與文化統一的觀念。

“中國”名稱的由來,與這“中”字有很大關係。近代學者柳詒徵認為:“吾國之名為中國,始見於《禹貢》,後世遂沿用之。雖亦有專指京師,或專指畿甸者,要以全國之名為正義。且其以中為名,僅以地處中央,別於四裔也。文明之域,與無教化者殊風,此吾國國民所共含之觀念也。唐虞之時,所以定國名為中者,蓋其時哲王深察人類偏激之失,務以中道詔人御物。”(《中國文化史》)這種解釋雖有很多比附的地方,但從文化觀念上看,也很有啟發。《周易》裡有29處談到“中”:“正中”、“中正”、“中道”、“中不自亂”等。可見執“中”、“中”和、“中”正(不“中”則不“正”)等觀念,素為中國古代聖人所推崇。儒家經典《禮記·中庸》開宗明義指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北宋理學家二程也認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遺書》卷七)總之,不偏不倚叫作“中”,不改變常規叫作“庸”。“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就是天下不易的法則,即定理。“中庸”,就是要求人們為人處世始終要保持不偏不倚,永遠執中協同。中國這個“中”字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