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五章 唐詩精神 多樣與統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李白無拘無束,杜甫憂國憂民。

杜甫似乎是帶著悲憫情懷降臨人世的,因此對苦難的體驗超過了同時代人。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冬,大唐政府軍與安史叛軍在長安西北的陳陶作戰,幾乎全軍覆沒。困在京城的杜甫得到訊息,悲痛欲絕地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

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15]

這是比《春望》更為沉重,也更有分量的作品。沒有煽情的語言,只有如實的記錄:寒冬臘月,十郡子弟,四萬青年,同日而死,還有比這更驚心動魄的嗎?沒有。

難怪野曠天清,鴉雀無聲。

但,此時無聲勝有聲。

悲聲從心底發出,穿越千年時空直指人心,讓我們至今讀來仍不免震撼和顫慄。是啊,歷史上有過太多戰爭,也有過太多死難。但是,又有多少人為那些陌生的亡靈,寫過如此沉痛和肅穆的墓誌銘呢?也就是杜甫吧!

這是一種人道主義情懷。正是這情懷,讓杜甫對底層人民的遭遇充滿同情。那生離死別的新婚夫婦,那相依為命的老年伴侶,那無家可別的孤獨征夫,都讓他揪心。也正是這情懷,使他在唐玄宗感覺良好,楊國忠粉飾太平時,敏銳地看出了社會的不公: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16]

情懷是真誠的,關切也是實在的。杜甫客居夔州(夔讀如魁,今四川省奉節縣)時,有位寡婦常到他門前打棗,杜甫也聽之任之。後來,草堂為僑居的晚輩姻親借用,新房客就築起了籬笆。杜甫聽說,便請那年輕人網開一面: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