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為知己者死,荊軻要算一個。[10]
荊軻是“明星刺客”。
從《史記》起,荊軻的頭上就一直戴著道德的光環,他的身上也被傾注了無限的同情和遐想。因為他要謀殺的是秦王嬴政,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而且功敗垂成。人們對嬴政有多痛恨,對荊軻就會有多敬重;對弱者有多少同情,對荊軻就會有多少謳歌。但這是靠不住的。道德的判斷從來就很容易遮蔽真相,做研究卻要的是實事求是,不能感情用事。
那就來作事實判斷。
從司馬遷的描述中我們得知,荊軻是衛國人。他流浪到燕國不走,只因為熱愛燕國的狗肉和美酒,以及殺狗的屠夫還有音樂家高漸離。這並不能構成所謂愛國主義的要素。也就是說,燕國的存亡,其實渾不關他的痛癢。這是他聽了燕太子丹一番慷慨陳詞後,愣了半天不說話的真實原因。
事實上,荊軻刺秦並非主動請纓,燕太子丹則是買兇殺人。所謂“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便一語道破天機。
字裡行間,蛛絲馬跡,不容小覷。
荊軻,是被當作“神風突擊隊員”的。
當然,也可以換種說法叫“國士待之”。
事實上他的排場之大,成本之高,所用之費,十分驚人。徐夫人之匕首,樊將軍之頭顱;千金之禮品,督亢之地圖;高漸離之擊築,田先生之籌謀。一切高成本又具有戲劇性的要素,在這裡應有盡有,而且驚心動魄,光彩奪目。唯一沒作交代的,是不知道有沒有過行動前的沙盤推演。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