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人們走得最多的路,是那條連線著西都豐、鎬、咸陽、長安和東都洛陽及中原之間的路。這條路當時被稱做洛陽路。它從終南山腳下繞過,也是很多想當隱士的人決定永遠離開長安時所走的路。
我租了一輛車,從西安東門出發,沿著這條路向東開了十公里,來到灞河。在古代,灞河是旅行者所遇到的第一個主要障礙。春天的時候,灞河能變得有一里地寬。儘管據說早在公元前7世紀時期,就已經有軍隊渡過了灞河,可是直到公元前3世紀,當秦始皇來這兒為他的一位將軍送行的時候,歷史記載中才第一次提到了一座橋。
在古代,任何有時間的人,都可以來灞橋為他們東行的朋友或同僚送行。很多個世紀以來,它也以“銷魂橋”而聞名——它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送別地點,也是一百萬首涉及柳樹的詩的背景地。
直到當代,在灞河兩岸,向南北各延伸出幾公里,還一直種著垂柳。晚春時節,柳絮像雪一樣在空中飛舞,成為長安八景中的又一景。在漢語裡,“柳”這個字與“留”字同音,因此那些留下來的人就折一枝柳條送給那些離開的人。它是最有意義的臨別贈物了,也是每個人都出得起的禮物。現在那些柳樹都不見了。幾十年前,在一項治洪工程中,它們被砍掉了。
那座橋,或者至少是它的一個近代版本,卻倖存了下來。它建於1834年,就建在自公元6世紀末以來人們一直使用的同一地點。今天,它是交通車輛進西安的通道。至於東行出西安的小汽車、公共汽車、卡車和驢車,則走南面兩公里處的一座新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