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問我如何看待教授治校,我遂想起今天看的《中國青年報》上的一篇文章,作者姓劉,題目忘了。裡面提到他兒子所在的大學很注重學術委員會的獨立地位,曾經讓當時的省委書記博士學位論文答辯三次才得以透過,而另一所大學也讓該省的省委書記讀了五年,直到離任都畢不了業。從注重能力而非注重權力的角度著眼,這很正常。我又想起非常著名的“教授治校”管理體制。這種體制是西方傳過來的,民國時期蔡元培是該體制的最早倡導者,該體制崇尚學術自由、學術自治,以學術委員會其成員都不擔任行政職務,管理學校的教學和研究。
民國時候,之所以能夠“教授治校”,有諸多原因。我想一是,因為當時這種崇尚學術自由、反對政治干預的風氣非常濃厚。二是,因為當時的著名校長都德才兼備極有個性如蔡元培、梅貽琦等。三是,當時有的校長或教授就是蔣介石等當權者的革命前輩或同輩。正因如此,連校長的任免都受學術委員會的左右,所以20世紀20年代清華大學“三趕校長”,之後羅家倫入主清華當校長也只當了兩年。雖然強調“廉潔化、學術化、平民化”,對清華有些正面影響,但其“紀律化”的要求、強大的政治背景及其資歷尚淺和學術不精,也引起了“驅羅”事件。從羅家倫開始也是連續三任校長被驅趕,有的沒進門就被趕走,校長缺位的時期就由學術委員會管理學校。直到提倡“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梅貽琦的到來,清華才有了校長,並從1931至1948年,其教授治校的體制維持了17年。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