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類,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抽象和概括的世界中。我們用來命名和界定事物的所有詞彙都是心理概括活動的產物[1]。可是,正如語義學家所提醒我們的那樣:“牛1不是牛2也不是牛3”,每一個存在的事物都有其獨特性。巴特勒主教用至理名言向我們陳述了這一道理:“每件事物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它不能成為其他事物”。[2]
儘管事物存在獨特性,我們用來分類的詞彙卻忽略了事物的獨特性,僅將目光關注在事物的異同上。照此,我們在談話時頻頻使用的詞語如桌子、椅子、牛、烏鴉、人、詩歌、社會運動等都具有概括性。儘管我們能夠談論單個的桌子、影子、牛、烏鴉、人、詩歌和社會運動,我們還是不可避免在以數不勝數的方式進行概括。我們概括性地談論所有令我們感興趣的事情:生死、愛恨、成敗、戰爭與和平。
我們應該注意,不要因識別出談話中的一個概括化例子就歡欣雀躍。我們應該清楚概括化只是交流基礎的一部分,它讓我們能夠透過思維方式來建構自身的概念。
概括之所以成為謬誤,要麼是根據太少見的例子達成了結論,要麼就是達成結論的例子不夠典型。例如,如果我們在羅馬旅遊時遇到了三個非常風趣的義大利人,我們不能就此推斷義大利人都是非常風趣幽默的。
但是,並不是根據少量事實做出的概括就是不可信的。例如,如果你赤手摸到一個熱爐子,這一次的經歷足以使你知道,“不要赤手摸熱爐子”。根據這少數的經驗,你也足以得到概括性的結論,“不要讓面板直接接觸過熱的物體。”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