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我們的網路生活就像是生活在一個個想象的共同體中——不管它是由機構、媒體、品牌還是個人所建立。而網路也由此逐漸從“道路”的角色,轉變成社群甚至國度。
社交閱讀的權重將高於媒體閱讀。它將成為我們獲取資訊的主要方式,那些被社群裡的人轉發、分享的資訊,將更容易進入我們的閱讀視界,找到我們。
但是,這會產生另一個副作用,即我們自以為每天閱讀的世界就是整個世界,忘記“不知的未知”。
2011年3月,美國網路研究者伊萊· 帕理澤(Eli Pariser)在TED演講中第一次提出了“過濾氣泡”的概念,並寫就《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一書。它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當機器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懂我們的偏好,從而可以推送越來越“準”的資訊,會怎樣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並影響公共輿論和民主基礎?
從搜尋引擎谷歌、社交工具 Facebook 到閱讀媒介今日頭條,它們都在收集我們每一次點選的訊號,希望瞭解我們對資訊的偏好,更改資訊的權重,以使得下一次訪問時,滿屏都是我們所感興趣的內容,或者更有效的搜尋結果,它們共同形成了我們的個人資訊“過濾罩”。但由此形成的問題是,你不會發現,原來自己是被困在了一個資訊罩內,反覆看見的是你自己。在這個看似透明的罩裡,你每點選一次,就相當於對自己的偏好行為進行自我辯解。我們現在即將進入自我應驗身份的時代——網路誤判我們的特質,而這些錯誤的特質進而成為我們真正的特質。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