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區塊鏈專案的基礎架構
(一)基礎架構
1.以太坊
(1)以太坊的概念
Ethereum是一種新的去中心化賬本協議,不是一種競爭幣。以太坊的理念基因中不僅含有比特幣基因,還含有BitTorrent、Java和Freenet的基因。從產品的角度而言,它是一個通用的全球性區塊鏈,可以管理金融和非金融型別應用的狀態。
本質上,以太坊促成去中心化的商業邏輯(business logic)——也被稱為智慧合約,它是一個包含價值,當特定條件滿足會被自動開啟的加密“箱子”(boxes)。商業邏輯在區塊鏈雲上(不需要伺服器)執行,在多方之間自動執行給定協議的條款。它們是“去中心化應用”(DApp)的基本構件。從前端角度而言,以太坊擁有一個強大的專用瀏覽器,使使用者可以方便地安裝和使用DApp。
這一新技術將促成Web3.0的基礎設施的建立,將會建立在三層部件之上:作為客戶端的先進瀏覽器,共享資源的區塊鏈賬本,以及以去中心化方式執行智慧商業邏輯程式的計算機虛擬網路。
與比特幣相比,以太坊建立了一種新的密碼學技術基礎框架,在其上開發應用更加容易,同時允許應用共享一個可行的經濟環境和可靠安全的區塊鏈。
它具有多種意義。對於開發者來說,寫新的應用時,將極大地節約成本和更加高效。對於非技術人員來說,透過分拆中心化的功能,並將它分散到去中心化結構中,提供一個重新想象現有商業,或者建立新機會的可能。以太坊幫助任何希望完全藉助區塊鏈開發去中心化應用、編碼任意複雜商業邏輯、釋出自治代理和管理關係的人。
以太坊是一種特殊的雲計算,不僅高效、節省成本,也非常安全和可靠。同時,它還擁有一套完整的建立應用的工具。以太坊系統可以用於安全地執行多種服務,包括:投票系統、域名註冊、金融交易所、眾籌平臺、公司管理、自我執行的合約和協議、智慧財產權、智慧財產和分散式自治組織。
以太坊正在全球範圍內激發商業和社會創新,為前所未有的應用打開了大門。從長期來看,它所引致的結果將影響經濟和控制結構。數以千計的企業家和開發者正在建立和實施基於以太坊的新理念、新專案和創業公司。為了在未來保持競爭力,現有的組織、商業和IT領導者應該探索如何利用以太坊重構現有服務或者在現有服務上進行創新。
(2)以太坊VS比特幣
作為起點,可以對以太坊和比特幣進行比較,因為比特幣似乎已經被理解了,至少被那些希望理解它的人所理解了。
初看起來,比特幣和以太坊都是開源平臺,具有四項共同點:底層的密碼學貨幣、區塊鏈、去中心化的共識證明機制和維護網路的礦工。這一切使人們容易混淆比特幣和以太坊,覺得它們肯定是類似的事物。但是,當你深入探究時,會發現兩者的不同點多於相同點。四項共同點的每一項在以太坊和比特幣中的作用和目的都是不一樣的,出於這個原因,以太坊會朝著一個不同於比特幣的方向發展。
比特幣最初被設計成一個用於交易貨幣價值的去中心化密碼學貨幣網路,比特幣區塊鏈的主要目的是:為這些金融交易提供信任支撐。只是到了最近,比特幣區塊鏈才開始在非金融應用中被發現使用的情景。因此,比特幣區塊鏈的可程式設計性只是事後的想法,並不是最初就有的設計,雖然側鏈的提議希望讓程式設計更加容易。與比特幣相反,以太坊從第一天起就被構想為一個去中心化應用軟體開發平臺,它的區塊鏈被設計為支援去中心化應用的執行。所以,以太坊的設計有幸從比特幣的經驗中學習,並改進了比特幣的缺點。例如,與比特幣10分鐘的區塊確認時間相比,以太坊區塊鏈執行確認的速度更加快速,確認時間在5~30秒範圍內。
以太坊的目標是實現大規模的去中心化應用,這需要以太坊成為一個確定的、可審計的和可預測的計算平臺。這不同於比特幣的本質——計算是以貨幣為中心的。因此,為了全面理解以太坊,不能盲目地將比特幣的挖礦、密碼學貨幣用途和可程式設計性推及至以太坊。
首先,以太坊的密碼學貨幣(被稱為以太幣)並不類似於比特幣,因為它的主要目的不是用於商品或者服務的支付,也不是“數字黃金”。這是比特幣的重要特性,但以太坊志不在此。以太幣更像一種“加密燃料”(crypto-fuel)形式的激勵,支付執行各種智慧商業邏輯程式所需的交易費用(關於“燃料貨幣”相關知識,請參見後面章節)。除了作為網路燃料以外,以太幣也將作為一種數字貨幣在交易所交易,但是它的價值更多地受交易需求量影響,而不是貨幣投機者。
以太幣類似於雲計算費用。當你在雲中執行一個應用時,基於你的執行時間、佔用的儲存空間、資料轉移和計算速度,你需要向雲計算公司支付相應的費用。以太幣費用的新穎之處在於你為執行在區塊鏈上的商業邏輯付費。
其次,以太坊區塊鏈被設計為完全可程式設計,比比特幣更具有經濟效率。它具有更大的可擴充套件性,對於使用者可以低成本地使用區塊鏈而言,這是非常關鍵的要求。因為以太坊不只關注於實現金融交易,所以以太坊區塊鏈的目的不同於比特幣。從技術上而言,以太坊的區塊大小沒有上限,它可以動態地調整。另外,以太坊正在繼續致力於提高可擴充套件性(scalability),這將有益於降低整體的交易成本。
一般而言,當我們思考一個區塊鏈的優良特性時,會考慮到以下的特性,這也是以太坊所擅長的:
·可程式設計性(Programmability);
·可擴充套件性(Scalability);
·可升級性(Upgradability);
·交易可管理性(Transactions Manageability);
·可見性(Visibility);
·可購性(Affordability);
·安全性(Security);
·速度/效能(Speed/Performance);
·高可靠性(High Availability);
·可延展性(Extensibility)。
再次,儘管工作量證明是以太坊目前所選擇的共識機制,但是它打算進化到更加節省能源的共識機制——權益證明。權益證明已經被證明是一種高效和可行的共識方式,執行的成本更低,攻擊的成本更高。
最後,以太坊的挖礦可以由常規計算機完成,不需要比特幣那樣的專門化挖礦裝置,因此以太坊挖礦能夠讓更多的人參與。任何在自己的電腦上執行以太坊挖礦客戶端軟體的使用者都可以成為礦工,就像BitTorrent允許任何使用者公開分享自己的檔案一樣。這是一個好策略,因為它使普通使用者用得起以太坊,不需要過度依賴昂貴的挖礦。這也意味著,與比特幣不同,以太坊不需要依靠積累挖礦算力來執行。它更加傾向於透過可負擔的挖礦與支付所需計算費用之間的平衡來實現自我平衡。
(3)開發語言
以太坊的軟體開發語言是其最大特性之一,因為對區塊鏈進行程式設計是一項首要目標。以太坊具有四種專用語言:Serpent(受Python啟發)、Solidity(受JavaScript啟發)、Mutan(受Go啟發)和LLL(受Lisp啟發),都是為面向合約程式設計而從底層開始設計的語言。
作為以太坊的高階程式語言,Serpent的設計非常類似於Python。它的設計目標為最大可能的簡潔和簡單,將低階語言的高效優勢與程式設計風格中的易用性相結合。
Solidity是以太坊的首選語言,它內建了Serpent的所有特性,但是語法類似於JavaScript,這降低了學習門檻,易於被掌握和使用,因為JavaScript是Web開發者的常用語言。因此,Solidity充分利用了現有數以百萬程式設計師已掌握JavaScript這一現狀。
以太坊區塊鏈的另一關鍵特徵是它的“圖靈完備性”,這保證了以太坊可以解決必需的計算問題。更加準確地說,它是“半”圖靈完備的,因為透過對計算量設定上限,避免了完全圖靈完備語言存在的無法停機問題。
此外,因為以太坊的語言是為區塊鏈專門設計的,他們在交易的視覺化和活動性上不可思議地提供了在實時性上的粒度。這是一個受人歡迎的功能,但對比特幣而言實現起來具有一定的挑戰。在比特幣上,你需要匯入區塊鏈資料庫,解析所有的交易,併為了抽取出區塊鏈上的活動情報而查詢交易。而用以太坊,你可以在活動的區塊鏈上實時發起一個特定的地址要求。
(4)去中心化應用
以太坊支援多種開發語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使得開發者可以選用自己喜歡的語言,可以更加容易和高效地寫去中心化應用。
一個DApp是由智慧合約和客戶端程式碼構成的。智慧合約就像加密的“箱子”,包含價值,只有當特定條件被滿足時,它才能被開啟。它封裝了一些邏輯、規則、處理步驟或者雙方間的協議。當它們被髮布在以太坊上時,網路會執行它們的分支(ramification)。
從架構角度而言,DApp非常類似於傳統的Web應用,主要區別是:在傳統Web應用中,客戶端有Javascript程式碼,由使用者在自己的瀏覽器中執行,伺服器端的程式碼由公司的主機執行;但是在一個DApp中,你的智慧邏輯執行在區塊鏈上,客戶端程式碼執行在特殊瀏覽器——Mist裡面。
另外,DApp可以與其他Web應用或者去中心化技術相互動或者連線。例如,一個DApp可以使用去中心化的訊息服務(例如Whisper),或者去中心化的檔案(例如IPFS)。從Web應用的角度而言,例如谷歌這樣的公司可能打算從一個去中心化的信譽服務中獲取資料,或者Bloomberg(彭博)的資料來源種子可能打算與一個金融DApp進行互動。
(5)以太坊客戶端
以太坊包括一個專用的客戶端瀏覽器,使使用者可以執行各種各樣的DApp和釋出智慧合約。這一瀏覽器(以太坊瀏覽器被稱為Mist)易於使用,所以DApp和智慧合約能夠被大量使用者使用。從降低使用者使用門檻角度而言,Mist是一項突破性成就。它的作用等同於瀏覽器之於網際網路,或者iTunes(蘋果公司一款數字媒體播放應用程式)之於數字化內容下載。Mist具有特殊的安全層、金鑰管理、去中心化賬戶管理(即使用者賬戶由使用者擁有並控制,而不是第三方機構),以及與區塊鏈相關的元件,這一切使Mist成為普通使用者執行或者管理區塊鏈去中心化應用不可或缺的工具。普通使用者不需要理解技術方面的東西。
從使用者體驗角度而言,你可以在Mist中使用DApp,就像你透過常規瀏覽器與網站進行互動一樣。例如,一個純DApp(例如預測市場Augur)就在以太坊Mist瀏覽器中。然而,這些服務也可以透過一個常規瀏覽器以更加傳統的Web2.0的方式實現。
(6)以太坊虛擬機器
當你想到這些自足的邏輯指令碼——執行在區塊鏈上,在其上儲存資料,向發起人返回一些值時,就像執行在雲中的程式。簡單地說,這些智慧合約就是執行在以太坊虛擬機器(EVM)上的程式碼。因此,這類似於一個去中心化的虛擬計算服務,但是它不存在網站伺服器這樣的負擔,它被設計成點對點網路,所有參與者都可以執行,可以安全地(透過加密和數字簽名)向區塊鏈寫入資料和程式碼,讀取上面的資料和程式碼。
以太坊虛擬機器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是以太坊專案的另一個主要創新。如果你不理解EVM,那你就不理解以太坊。
EVM“位於區塊鏈之上”,但是,實際上它是由許多互相連結的計算機組成的,任何人都可以上傳程式,讓這些程式自我執行,保證現在和所有以前每個程式的狀態總是公共可見的。這些程式執行在區塊鏈上,嚴格地按照EVM定義的方式繼續執行。這使任何人都可以為所有權、交易格式和狀態轉換函式建立商業邏輯。
(7)以太坊核心和生態系統
在最底層,以太坊是一個多層的、基於密碼學的開源技術協議。它的不同功能模組透過設計進行了全面的整合,作為一個整體,它是一個建立和部署現代化的去中心化應用的綜合平臺。它被設計為一個通用的去中心化平臺,擁有一套完整的,可以擴充套件其功能的工具。
雖然,以太坊看起來像由多個互相聯絡的開源專案構成的混合體,但是它的進化一直被明確目標引導著,以此保證各個元件可以協同地組裝在一起。
像大多數軟體平臺一樣,以太坊核心的外圍是一個由合作者、技術互動擴充套件(interchange extensions)、應用和輔助服務組成的豐富的生態系統,用於增強以太坊的核心地位。從功能角度而言,我們可以將以太坊生態系統拆分成三塊:
第一,核心協議技術,點對點共識、虛擬機器、合約、金鑰、區塊鏈、軟體語言和開發環境、貨幣(燃料)、技術整合和中介軟體服務(middleware services)。
第二,應用,客戶端軟體(Mist或者AlethZero)、挖礦、監控服務(monitoring services)、去中心化應用和其他第三方應用。
第三,輔助服務,主要透過維基、論壇、以太坊學院、網站、賞金激勵、未來的開發者會議實現的教育、研究、學習和支援。
在應用方面,截至2016年4月,已經有近200個第三方專案、產品、技術擴充套件和完全或者部分基於以太坊的成熟商業。這些應用包括:預測市場、去中心化交易所、眾籌、物聯網、投票和管理、賭博、信譽系統、社交網路、聊天訊息系統、保險、醫療保健、藝術、交通工具共享、分散式自治組織、交易(金融工具或者商品)、會計、社群、電子商務、物理安全、檔案儲存、所有權登記、內容、小微交易、社群管理、雲計算、匯款、智慧合約管理、智慧資產、錢包、食品、製造業、資料儲存、供應鏈等。
所有這些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促成了以太坊進入金融和非金融領域。以太坊的可程式設計特性提供了超越比特幣指令碼語言更加強大的功能,因為它具有圖靈完備性、價值知曉(value-awareness)、區塊鏈知曉(blockchain-awareness)和狀態轉換邏輯能力。
(8)以太坊主要的進展
2013年11月:當時在加拿大的18歲俄羅斯少年、科技奇才維塔利克·位元林(Vitalik Buterin)建立了初始的以太坊概念和基本程式碼,以太坊的核心理念開始有了一個明確的提法。
2013年12月:維塔利克·位元林釋出了原始概念白皮書。
2014年9月:以太坊為期42天的以太幣預售結束,一共籌集到31529.36369551個比特幣,一共售出60102216個以太幣,價值約1800萬美元。
2014年11月:維塔利克·位元林擊敗Facebook(臉書)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獲得2014年IT軟體類世界技術獎。這個獎項表彰了維塔利克·位元林設計發展比特幣2.0平臺以太坊的突出成就。
2015年7月31日:歷經18個月的等待,終於迎來了其Frontier版本平臺的正式推出,Frontier階段只有命令列客戶端,下一階段將推出易用的客戶端Mist和AlethZero。
2015年9月30日:維塔利克·位元林宣佈,以太坊得到了中國跨國巨頭萬向集團的資金支援,該集團已推出了一個非營利性的區塊鏈實驗室(Blockchain Labs)。萬向集團代表方證實了這一訊息,區塊鏈實驗室最近購買了50萬美元的以太幣,作為支援該技術的部分嘗試。
2016年1月21日:全球最大的區塊鏈聯盟R3 CEV已釋出了首個分散式總賬實驗,其使用了以太坊和微軟Azure的區塊鏈即服務(BaaS),並涉及其11家成員銀行。這個由R3管理的私有點對點分散式總賬,連線了巴克萊銀行、BMO(蒙特利爾)銀行金融集團、瑞士信貸銀行、澳大利亞聯邦銀行、匯豐銀行、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蘇格蘭皇家銀行、道明銀行、瑞士聯合銀行、義大利聯合信貸銀行以及富國銀行。
2016年3月12日:以太坊發展達到新的里程碑。格林尼治時間上午3時15分,該專案總市值達到10億美元。Homestead進入測試階段的宣告之後,以太坊市值開始了爆炸式增長。單日活動節點增加22%,之後一直呈平穩增長態勢。以太幣持續一個月成為交易量第二大數字貨幣。這個新的里程碑明顯拉近了以太坊與比特幣的差距。後者最高市值為63億美元。
2016年3月15日:釋出了Homestead,公司第一款軟體應用。上一個版本Frontier的唯一特徵是命令列介面,Homestead會對使用者平臺搭建功能進行擴充套件,提供建立概念證明機制的便利以及保證最少可用產品數量。
(二)Hyperledger
2015年底,IBM宣佈參加由Linux基金會領頭的開源區塊鏈專案開放式賬本專案(Open Ledger Project),後來更名為超級賬本(Hyperledger)專案。該專案一經公佈便受到了金融、科技行業和區塊鏈行業的廣泛關注,除了IBM以外,該專案的參與者來自在金融科技行業和銀行業頗具影響力的企業如英特爾、思科、倫敦證券交易集團、摩根大通、富國銀行、道富銀行。
至2016年2月,該專案的參與者已經增加到了30家,包括荷蘭銀行、紐約梅隆銀行、芝加哥交易所集團、ConsenSys、NTT資料、Red hat、Symbiont等。在2016年4月,又有10個新公司加入該專案並注資,這10家新公司分別是Blockstream、Bloq、eVue Digital Labs、Gem、itBit、Milligan Partners、Montran Labs、Ribbit.me、Tequa Creek Holdings和Thomson Reuters。
Linux基金會是全球頂級開發人員和公司首選,透過組建一個生態系統,能夠加速推動技術開發和商業吸取。與全球開源社群一起,透過建立投資歷史上最大的共享技術,解決了最難的技術問題。成立於2000年的,Linux基金會今天提供了工具、交易和所有開源專案,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夠達到這樣的經濟影響力。Linux基金會(Linux Foundation)和Linux標準庫(Linux Standard Base)都是Linux基金會的商標。Linux是Linus Torvlds的商標。
自成立以來,超級賬本專案已經收到來自多個企業的程式碼和技術,其中包括Blockstream、Digital Asset、IBM和Ripple。其他社群成員也在考慮如何貢獻他們自己的力量。就如同其他的開源專案一樣,歡迎來自任何時間、任何人的技術貢獻,並將會由新組成的技術指導委員會(Technical Steering Committee,TSC)進行稽核,該委員會是由行業中領先的技術專家組成的。TSC致力於開放和透明的討論、流程和決策。這個小組將負責該專案的技術方向,工作小組會管理多個程式碼庫的各種貢獻。TSC將會評估貢獻提議,並且透過一個開放社群流程,來打造出最初和統一的程式碼庫。
由數字資產控股捐獻的商標“超級賬本”,把它送給Linux基金會。該商標將會完全交給超級賬本專案理事會進行管理,並且需要Linux基金會的審批。
超級賬本專案公開宣佈了它的治理結構。董事會將會指導企業決策、市場營銷,確保技術社群和成員之間的一致性,目前TSC成員進行公開提名。
超級賬本專案是讓成員共同合作,專注於開放的平臺,將會滿足來自多個不同行業各種使用者案例,以簡化業務流程。由於點對點網路的特性,分散式總賬技術是完全共享、透明和去中心化的,因此非常適合在金融,以及製造、銀行、保險、物聯網等無數個其他行業的應用。透過建立分散式總賬的公開標準,實現虛擬和數字形式的價值交換,例如資產合約、能源交易、結婚證書、能夠安全和高效低成本地進行追蹤和交易。
Linux基金會執行董事吉米·策姆林(Jim Zemlin)表示,超級賬本專案已經以驚人的速度在進行,證明了有許多壓抑的興趣和潛力正期待被釋放,現在全球企業需要一個分散式總賬技術的跨行業開放標準。
(三)R3 CEV
1.R3的成立
創立於2015年9月的R3公司專門負責合成銀行業區塊鏈技術開發的行業標準以及用例,致力於為銀行提供探索區塊鏈技術的渠道以及建立區塊鏈概念性產品。執行長戴維·魯特(David Rutter)表示,長久以來R3公司一直堅信,分散式總賬技術可能會像網際網路改變媒體和娛樂業那樣改變金融服務業。該聯盟成立之後,召開了一系列的研討會。儘管有關該專案的細節還很稀少,但專案代表都表示R3希望建立稱為“全球金融結構”的東西,或者說是針對銀行業需求的區塊鏈和分散式分類賬,並且精心製作它的輸入。
戴維·魯特在行業內有著廣泛的人脈網路和在華爾街頂級機構超過30年的領導經驗,以及對市場的深度瞭解,這使他有獨特的方式接觸和洞察到R3的客戶。他早期在全球最大的交易經紀商ICAP(Internet Content Adaptation Protocol),擔任電子經紀執行長,並且還領導BrokderTeck固定收入和EBS(緊急燃油附加費)外匯平臺,這是全球兩個最大的電子場外交易平臺。
儘管開始R3區塊鏈被設計為一個開源形式,但是尚未決定最後的開放形式。目前也沒有確定是否會被限制在成員銀行中。這將會影響“節點”應該如何來確認每一筆交易的方式。成員銀行非常有興趣參與區塊鏈技術所提供的廣泛應用測試,包括金融交易、處理銀團貸款,對場外衍生品和市場借貸進行清算。一個在倫敦的開發團隊目前正在編寫一個開源、通用的“共享賬本”,將會讓銀行大幅度降低協調成本。
2.45個聯盟成員
R3公司在2015年12月17日宣佈,銀行“夢之隊”已經完成首輪團隊招募。R3區塊鏈聯盟迎來了當年最後12個新成員,分別是桑坦德銀行、丹麥丹斯克銀行、義大利聖保羅銀行、法國外貿銀行、野村證券、北方信託、OP金融集團、加拿大豐業銀行、三井住友銀行、美國合眾銀行、西太平洋銀行和BMO金融集團。此外,據稱這些銀行還將投資R3公司。
於是R3區塊鏈聯盟的成員從最初的9家銀行,擴大到目前的42家銀行。R3表示,其允許銀行加入的“初始視窗”已經關閉,該聯盟將在2016年尋求與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團體合作,擴大要整合的產業範圍。
儘管R3在2015年底曾表示,截至2015年12月就已經停止吸納更多會員,可是在2016年3月的採訪中,R3總經理查理·庫珀(Charley Cooper)宣佈第二輪合作已經開始了,並且日本SBI(Strategic Business Innovator)控股株式會社是第二輪合作第一個加入的企業。
日本SBI控股株式會社,即SBI集團,原軟銀投資(Soft Bank Investment),成立於1999年,已發展為以投資和網際網路為平臺在全球展開業務的大型綜合金融集團。截至2013年9月末,SBI集團在全球擁有180家子公司(包括中國5家),其中6家在中國香港、日本、韓國上市,業務遍及北美、歐洲、南美、中東及東南亞各國。截至2013年9月,集團總資產達2.85萬億日元,資產管理規模為4800億日元。
在2016年4月,韓國金融機構韓亞金融集團(Hana Financial Group)和巴西銀行伊塔烏先後加入了R3區塊鏈聯盟,使得R3聯盟的成員擴充到45個。
2016年5月下旬,中國金融巨頭中國平安宣佈加入R3 CEV區塊鏈聯盟,有效地開啟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大門。中國平安市值高達900億美元,有27家子公司,業務涉及很多行業,包括壽險、銀行和證券。
據稱2016年初,中國平安首席創新官丹尼爾·圖(Daniel Tu)致電R3 CEV全球執行董事克萊夫·庫克(Clive Cooke),表示希望加入R3。在克萊夫·庫克與中國平安CEO(執行長)馬明哲初次會談之後說,中國平安在中國有很大的網路,是完整獨立的生態,是R3進入中國的最好契機,而且中國平安對待區塊鏈技術的態度很積極、實際,相信中國平安對區塊鏈的認識和開發以及與R3 CEV的合作會極大推進區塊鏈在中國的發展。丹尼爾·圖和中國平安區塊鏈倡議的主管傑西卡·唐(Jessica Tang)成立了包含中國平安技術部和金融部的15個員工小組,還有集團子公司的首席技術官。儘管還不知道中國平安內部區塊鏈小組的工作內容,但是有訊息指出,中國平安在開發兩個概念證明機制,公司內部在努力地學習區塊鏈技術。
在6月,香港人壽保險公司AIA和豐田金融(Toyota Financial Services)分別宣佈加入到R3聯盟中,其中豐田金融表示希望把分散式賬本技術應用於汽車供應鏈和網際網路汽車系統。
截至2016年6月,R3 CEV的成員夥伴已經達到約50家,並且越來越多的亞洲大型機構加入其中,其影響力正在從歐美擴張到全球更多地區。
表4.1 R3 CEV區塊鏈聯盟主要成員
3.五種技術路線和八個概念證明
在2016年3月,R3 CEV宣佈正在研究五種區塊鏈技術路線來提供金融服務,其中以太坊位居列表榜首。以太坊專案的創始人位元林表示,使用以太坊正在積極研發的“程式碼庫”,無論是私營區塊鏈企業還是財團均“拍手稱讚”。
以分散式總賬平臺以及專業應對成熟金融玩家的能力而聞名的Chain也是整個專案中頗有價值的一分子。其他參與者還包括Eris Industries、IBM(透過自身區塊鏈服務部門)以及英特爾的新科技集團。所有參與方均同意R3 CEV的前行方式與透過展示而非主張的加速運用區塊鏈技術的途徑。
R3 CEV的一位高管在2016年4月的區塊鏈和分散式總賬大會(Blockchain & Distributed Ledger Conference)上表示,目前R3 CEV正在以探索分散式總賬簡化華爾街眾多交易以及方便監管的途徑,測試至少八個概念證明,分別是互操作性、支付、結算、金融交易、企業債券、回購、掉期和保險。
(四)Corda
到了2016年4月,R3 CEV宣佈了它們首個分散式總賬應用Corda,而非使用大家都認為的類似於比特幣的區塊鏈技術。R3宣稱Corda與比特幣的非許可型交易分散式總賬截然不同,是為金融機構量身定製的應用。這個應用唯一去中心化的資訊由銀行會員決定。在R3的部落格文章中,該專案負責人兼集團首席技術官理查德·布朗(Richard Gendal Brown)指出了Corda與大多數人眼中的區塊鏈的關鍵區別。
理查德·布朗是聯盟在2015年9月從IBM挑選的專案領導人,他在文章中這樣描述Corda:我們需要簡化業務邏輯編寫並與現存程式碼相容。我們需要注意系統可互操作性,並在企業建立協議時,提供企業間協作流程支援。
不同於在系統節點間儲存完整交易歷史的比特幣區塊鏈,布朗強調Corda只會傳播經過認證的交易記錄。Corda會給監管機構提供“監管觀察員節點”,可以從這個節點監控系統運作。包括Overstock的t0平臺也在區塊鏈系統中搭建這個功能。R3聯盟會在隨後幾周內進行Corda測試,並且在未來幾個月內公司還計劃釋出“作為公司諸多專案之一”的開源平臺核心內容。
布朗說,Corda的名字來源有兩個:該名字前半部分聽起來像“accord”(協議),後半部分來自“chord”(弦,圓上兩點間最短的直線)的定義。這個圓就代表R3網路中的銀行。
Corda的主要特點包括:
·沒有多餘的全球資料共享,只有有合法需求的參與方可以按照協議獲取資料;
·Corda編寫和配置在企業間流轉,無中心控制者;
·Corda在企業間單個交易水平達成共識,而不是在系統水平上;
·系統設計直接支援監管觀察員節點;
·交易直接由交易雙方驗證,而不是由一大群不相干的驗證者進行;
·支援多種共識機制;
·記錄了智慧合約程式碼和人類語言法律檔案的清晰聯絡;
·用行業標準工具建立;
·沒有原始數字貨幣。
程式碼完善之後,Corda會採取開源形式。
關於區塊鏈提供的服務,布朗的理解為,比特幣、以太坊等其他變化版本底層的區塊鏈技術服務包括五個主要方面,即共識、有效性、唯一性、不可更改性和認證。
區塊鏈最重要的特性是共識。關於比特幣,大家共同的認知是比特幣有哪些沒被消費的收益以及消費比特幣需要的條件。這些認知是所有全節點使用者共有的。
有效性是與共識有關的特性,幫助人們瞭解更新建議是否合法,有效性定義了規則方向。
唯一性服務幫助使用者瞭解特定情況下,哪些共享資訊更新是有效的。區塊鏈的“反雙重支付”特性就提供了這個服務。
不可更改性意味著,一旦某個資料提交了就不能更改了。這個特性可能有點誤導性,因為資料實際上是可以更改的。其真正含義是,一旦提交資料,任何人都不能透過篡改其他權益人已經認可的資料來重新進行交易。區塊鏈的做法是:使交易遵循歷史交易結果,區塊遵循區塊鏈原始資訊內容。
認證是最後一個特性,一個私鑰對應一個系統行為,這與傳統企業系統的“超級使用者”賬戶不同。
分散式總賬的新功能是平臺的出現,參與網路的懷疑者們共享這個平臺,使他們達成共有資訊的共識。
金融業定義由共同針對某問題的企業協議確定,合約方在各自系統中記錄合約內容。當不同系統最終決定信任不同資訊,這時對資訊修改的需要會產生高額費用。兩個系統透過資訊交換進行交流,很多資源被用於合約方和解,來確保合約方得出相同的結論。
系統記錄和管理企業間金融協議就是Corda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這些協議是用行業標準工具建立的並受到必要的監管。該系統關注可互操作性和增量部署,不對第三方洩露機密資訊。公司可以檢視與對方達成的協議,並確保雙方看到的資訊一致並向監管機構報備。
(五)Digital Asset Holdings
數字資產控股(Digital Asset Holdings,DAH)是由掉期交易所trueEX創始人兼CEO蘇尼爾·希拉尼(Sunil Hirani)和自營交易公司DRW Trading創始人兼CEO道·威爾森(Don Wilson)共同創立的。其目標是成為金融資產交易場所,方便投資者以更低的價格成本和時間成本將傳統貨幣和數字資產進行轉換。
前摩根大通高管,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界“一姐”,外號是“金融女皇”的布萊斯·馬斯特斯(Blythe Masters)在2015年3月加入了DAH,正帶領團隊開發一種基於區塊鏈系統的證券和資金轉移系統。
沒有什麼比“CDS(信用違約掉期)女皇”轉投區塊鏈技術更有說服力了。倫敦《衛報》稱她是“發明了大規模殺傷性金融武器的女人”,而《新聞週刊》的說法是這些武器“放出了惡魔”,摧毀了金融系統,引發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最終的結果是銀行在其資產負債表中隱藏了高達55兆億美元的有毒資產。布萊斯·馬斯特斯過去被人們稱為“CDS之母”,在經濟危機後被稱為“世界摧毀者”。2014年,摩根大通的大宗商品業務超越所有競爭者,成為華爾街的頭把交椅。但就在這一年,摩根大通迫於監管壓力以35億美元將該部門出售。馬斯特斯隨後也宣佈辭職。
離開摩根大通之後,馬斯特斯略微沉寂了一段時間,之後便加入了DAH,重新回到了公眾的視野之中。2015年12月,區塊鏈初創公司又在團隊中添加了兩名在金融服務方面經驗豐富的人,吸收了來自軟體製造商SunGard和國際支付網路SWIFT的人才。前SunGard總裁兼執行長克里斯托博坎德·康德(Cristóbal Conde)將出任執行董事。SunGard創建於1982年,最近被富達國民資訊服務公司(FIS)以5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而擔任美洲執行長及SWIFT證券部門負責人的克里斯·丘奇(Chris Church)將成為Digital Asset公司的首席業務發展官。對於這兩位負責人的加入,馬斯特斯表示,克里斯托博坎德和克里斯在金融和科技領域有著超過50年的豐富經驗,他們不僅對市場有深刻的認識,而且對Digital Asset正在構建的東西有獨到的見解,他們的存在對公司不斷髮展業務的價值是無法衡量的,馬斯特斯還表示在該初創公司的收購穩定下來之後,領導團隊會繼續擴建。
作為曾經的摩根大通商品業務主管,馬斯特斯是使用信貸衍生品的先驅,她在摩根大通的成功就來自20世紀90年代她對這些產品將徹底改變銀行業的認識。而如今的馬斯特斯依然和以往一樣高調。她不僅警告美國可能在區塊鏈競爭中落後,而且信誓旦旦地告訴銀行業,區塊鏈將變革一切。她說銀行目前正在面對一個“收入越加困難的環境中”,並且打算透過裁員來降低成本。但是她認為,這不是一個可以持續的方式。
她指出,區塊鏈技術有足夠的潛力來降低成本和風險,它能夠幫助自動化來執行那些目前還是由人工來操作的,在後臺執行的複雜任務系統,並且有助於降低錯誤風險。人們應該嚴肅對待這個技術,它就像20世紀90年代初的網際網路,意味著財富在向你招手。華爾街最終將會接受比特幣底層的區塊鏈技術,即使這可能還需要5~10年的時間。
2015年10月20日,在曼哈頓舉辦的《經濟學人》梧桐樹會議上,她這樣說道:“對於銀行而言,它們有擁抱新技術的動力……那就是恐懼和貪婪的結合。”這句話被許多人認為是銀行業對區塊鏈態度最好的描述。
(六)ChinaLedger
2016年4月19日,由中證機構間報價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機構共同發起的區塊鏈聯盟——中國分散式總賬基礎協議聯盟(China Ledger聯盟)宣告成立,上海證券交易所前工程師白碩出任了該聯盟技術委員會主任,聯盟秘書處則設在了萬向集團旗下的萬向區塊鏈實驗室。
白碩在釋出會上表示,中國不能在還沒有想清楚區塊鏈在中國金融領域如何落地的情況下,貿然與國際上的區塊鏈組織接軌,也不能讓每個金融機構各自為戰成為一盤散沙,而需要凝聚中國共識,開墾中國的區塊鏈試驗田。
該聯盟將致力於開發研究分散式總賬系統及其衍生技術,其基礎程式碼將用於開源共享。主要有4個目標:
(1)聚焦區塊鏈資產端應用,兼顧資金端探索;
(2)構建滿足共性需求的基礎分散式總賬;
(3)精選落地場景,開發針對性解決方案;
(4)基礎程式碼開源,解決方案在成員間共享。
目前聯盟首批11家成員包括國企和民企,分別為中證機構間報價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中鈔信用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北京智慧卡技術研究院、浙江股權交易中心、深圳招銀前海金融資產交易中心、廈門國際金融資產交易中心、大連飛創資訊科技有限公司、通聯支付網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矩真金融資訊服務有限公司、深圳瀚德創客金融投資有限公司、樂視金融、萬向區塊鏈實驗室。
其中,中證機構間報價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原名中證資本市場發展監測中心有限責任公司,是經中國證監會批准並由中國證券業協會按照市場化原則管理的金融機構。
據萬向區塊鏈實驗室透露,聯盟成立之後,11家單位將各自派出區塊鏈的研究人員,共同開發中國的底層分散式總賬系統。成立China Ledger聯盟,期望能夠開發出符合中國政策法規、國家標準、業務邏輯和使用習慣的底層區塊鏈基礎設施。
萬向區塊鏈實驗室是由中國萬向控股出資成立的非營利性的專注於區塊鏈技術的前沿研究機構。發起人為中國萬向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執行董事肖風博士、以太坊創始人位元林、BitShares創始人沈波。實驗室將聚集領域內的專家就技術研發、商業應用、產業戰略等方面進行研究探討,為創業者提供指引,為行業發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參考,促進區塊鏈技術服務於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中國萬向控股也承諾每年向區塊鏈實驗室捐贈100萬美元,以資助相關產業研究及發展。